七十年後,1887年,剛從駐英公使任上卸職,回國擔任總理衙門大臣的曾紀澤,在香港《德臣西字報》發表《中國先睡後醒論》,表明中國奮發圖強和謀求國家和平的正義立場,在國際上產生了很大影響。曾紀澤同樣使用了睡覺的概念。他說國與人無異,人有幼年壯年老年,亦有一息待盡。歐洲人認為中國衰微終至敗亡,其實中國不過似人酣睡,固非垂斃。“沿至道光末年,沉睡之中國,始知己之境地,實在至危至險,而不當複存自恃鞏固之心。”《南京條約》簽訂後五口通商,“略己喚醒中國於安樂好夢之中,然究未能使之全醒。尚須庚申圓明園之火焦及眉毛,俄國之僭伊犁,法國之吞東京(越南),始知歐洲人四面逼近其地,勢極形危險”。
曾紀澤指出,1860年後,李鴻章整頓中國軍務,日有起色。今如他國再有戰事,中國終不至有庚申之禍。他認為:“中國能順受其顛沛,而從中漸複其元氣,如帆舟之航海,將狂風所損壞之物,悉從船面拋去,修整桅舵,以將殺之風,作為善風,乘之穩渡。”這樣的國家,不可稱之為將亡之國。
曾紀澤兼任幫辦海軍事務大臣。他出使英國時,主持訂購了“致遠”、“靖遠”號巡洋艦。他對於中國新式海軍的振興寄予很大的期望。曾紀澤死於1890年,他沒有想到,甲午戰爭中北洋海軍會全軍覆沒,中國這頭睡獅尚未真正蘇醒。
甲午戰爭因朝鮮而起,在甲午之前,琉球、越南、緬甸等藩屬相繼失去,清政府也都不了了之,怎麼對朝鮮如此看重呢?
這是因為歷史上,朝鮮一直同中國有著緊密的聯繫,也因為朝鮮緊挨著滿清興起的滿洲地區。清政府別的藩屬國都可以放棄,但就是朝鮮不能退讓。李鴻章很早就看出朝鮮半島將成為列強爭奪的是非之地。當時在朝鮮角逐的,主要是五股力量:一是欲奪取朝鮮為領地的日本,二是想在遠東拓展的沙俄,三是力阻俄國勢力南下的英國,四是主張“門戶開放”的美國,五是力保朝鮮藩屬地位和東北地區穩定的中國。李鴻章主張朝鮮對各國均等開放以形成平衡,同時也做了軍力上的準備。從北洋水師到北洋海軍,其主要軍事行動,都和朝鮮的局勢有關聯。為了應對朝鮮的內亂和日本勢力的滲透,1882、1884、1894年,中國曾經三次出兵干預,前兩次都恢復了朝鮮的秩序,第三次卻失敗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