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九一八後張學良本來還有翻盤機會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5-12-21 16:43:36


 
  關東軍當時所面臨的局面可以說是內外交困。錦州的20萬東北軍不可能再會像沈陽北大營那樣打不還手了,而且關東軍的行動到目前為止,都沒有得到正式的批准和命令。一旦開打,只要有一星半點的失敗,就會立刻激化內部矛盾,那就真的難以收拾了。所以關東軍從當年10月到1932年初的幾個月時間裡對錦州也只派飛機轟炸,沒有真正派部隊展開進攻。從這點上也可以看出關東軍當時所面對的局面也是相當棘手。

  要是這時,張學良能率東北軍主力組織反擊,再加上馬占山、李杜等部在側後的呼應,取得一兩場戰鬥的勝利完全是在情理之中,這些勝利完全可能導致關東軍面對無法收拾殘局的情況,從而實現大翻盤的可能。

  但是,誰都沒有想到,張學良居然會在1932年1月2日完全放棄錦州,率部撤回關內!1月3日,日本關東軍兵不血刃占領錦州,日本國內軍內所有的反對聲也隨之一風吹散,因為勝利者是不受指責的!

  放棄錦州是個大昏招

  歷來人們關注的都是九一八事變中沈陽的不抵抗,但從史料來看,蔣介石是否曾經下過不抵抗的命令還有爭議,相關證據只是孤證,算不上確鑿。要知道當時張學良對東北軍是有絕對控制權的,退一步說就算是有南京的不抵抗命令,他要下令抵抗,東北軍肯定是服從指揮。所以張學良難辭其咎。

  但不可否認,張學良之所以採取不抵抗政策,和以蔣介石為首的南京國民政府一貫對日政策的大環境是分不開的。在此前的濟南事變、中村事件、萬寶山事件等中日糾紛中,南京國民政府都採取息事寧人的立場,不惜以滿足日本的要求來換取事件的平息。從蔣介石到張學良對突然爆發的九一八事變都缺乏足夠清醒準確的判斷,依然還是延續既定方針,這無疑對於張學良最後採取不抵抗政策是有很大影響的,即使蔣介石沒有明令,他同樣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如果說九一八還是突發事件,判斷和應對出現失誤還有點原由,但是丟失錦州則實在令人難以理解。

  從九一八到錦州失守差不多有三個半月的時間,當時的東北軍無論是訓練還是裝備,在中國的各路地方軍隊中都是一流水準,但沒有什麼反攻沈陽的主動行動。

  此後,南京政府覺察日軍將進犯錦州,急令中國駐國聯代表施肇基於1931年11月25日向國聯提出劃錦州為中立區的提議。12月2日,國民黨政府就通知英、法、美三國的公使說:它同意把自己的軍隊撤出錦州和山海關,但是有一個條件,即日本要提出使法、英、美三國滿意的保證,即要求三國保證中立區的安全。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