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山東一村出4家上市公司 村民養老教育全包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3-10-29 17:58:44  


王勇在重陽節慰問村裡老人
 
  兩次轉折:

  鄉親們需要團結,但也需要和他們一起在教育中成長

  西王村村民口中有這樣一種說法,沒有西王集團就沒有如今的西王村,沒有王勇就沒有如今的西王集團。所以,西王村的輝煌與王勇帶領村民打造的西王集團密不可分。

  現在團結一心發展企業的西王村的村民,在創業中前期卻有著要拆分掉西王村企業的想法。“這就是農民創業最大的變數。吃苦沒得說,但面對利益時容易迷失方向、目光變短。”王勇在接受大眾網採訪時坦言,西王村、西王集團今日的成績就是在不斷地、反覆地“團結村民、教育村民”的循環過程中取得的。

  改革開放前的西王村與全國其他普通農村一樣,茅草房、泥巴路、苦井水,家家戶戶以種地為生,村集體除去杏花河岸邊的一排楊樹,再也沒有其他收入來源。

  1986年,對西王村來說是一個轉折點。西王村黨支部進行換屆選舉,村裡思維活躍、富有開拓精神的能人被選進黨支部,王勇當選為村黨支部書記。上任後,王勇提出“西王要翻身,先要換腦筋”的發展思路,決心走出一條“以工促農、以企帶村、共同致富”的路子,帶領支部一班人“腳穿拖鞋,肩搭粗衣”走南闖北考察市場,曾創下6天跑9省1市的紀錄。

  為了籌集資金,王勇二話沒說,決定將自己經營多年的價值20萬元的面粉廠無償捐獻給村集體。而其他班子成員也紛紛效仿,把準備給子女蓋新房、結婚的錢拿出來為村集體辦企業。就這樣,七拼八凑籌集了40萬元建起了西王油棉廠,1987年建成投產,當年實現利稅23萬元。緊跟著,西王歷史上第一個農產品加工項目——年產3000噸的澱粉廠於1990年建成,當年投資,當年投產,當年見效,成為當時全省同行業經濟效益最好的企業。

  但在王勇看來,西王史上最大的轉折點卻正是發生在這順風順水的年月。

  1994年,西王村以52萬元將一項以玉米澱粉發酵制取甘油的新技術專利買回來,投資2400萬元上了馬。項目投產後年產量達1000噸,經濟效益頗豐。但是,市場經濟風雲變幻,甘油廠好景不長,由於世界甘油市場價格暴跌,使企業跌入低谷。

  就在這時,村裡的那些經不起打擊的“保守派”提出要分掉資金,不再搞工業經濟的想法。當時,有70多戶村民聯合簽名要求分掉資金。

  “這讓我哭笑不得。因為村裡企業的資產很大一部分是屬於銀行的,要分也是銀行先來分,哪能自己想分多少就分多少呢。”王勇說,為了給這部分村民講清楚,他聯合村幹部多次召開支部會議,多次入戶曉之以情動之以理,最終說服了村民再次投入到“二次創業”征程中。

  “我之所以說這是西王面臨的最大轉折,就是因為從那時我真正明白了,鄉親們需要團結,但也需要和他們一起在教育中成長。”王勇很有感慨地對大眾網記者說,事情過去僅半年後,企業最終實現了由甘油到穀氨酸的產品轉型,經歷了一次脫胎換骨的轉變。

  三個答案:

  西王集團的根在西王村,“接班人”制度已經基本建立

  “西王集團的業務正在全國範圍擴展,那麼,隨著企業結構調整和業務重心的轉移,西王集團總部會不會離開西王村呢?”面對這個敏感的話題,王勇沒有猶豫:“肯定不會,因為這裡是我們的根。”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