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錯失機遇缺乏累積 香港搞創科需新思維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5-11-14 15:38:21


  中評社香港11月14日電/香港立法會財委會終於通過了創科局的撥款議案,令該局可於11月內成立。拖了三年而終得結果,主席陳健波的強硬“剪布”做法居功至偉,可為今後主持會議者樹立榜樣。可惜者是三年過去,浪費了的時間如青春去了不會回來,所造成本港發展的機會成本損失已無法挽回。因此今後必須加倍努力,望能追回一些失落的時間,而在此際也應更深切反思,香港應如何推動創科產業的發展。 須向先進者學習

  創科局議案其實內容不多,只撥了3600萬港元作薪金及近1500萬元作開支之用,為此小數拖了三年殊為不值。還必須注意創科局得以成立便不表示萬事大吉:推動創科活動及相關產業在在需財,政府少不了要出錢,故將來有具體項目需予投入時,又可能遇到更嚴重的“拉布”及其他政治性障礙,政治干擾仍會沒完沒了。

  與此同時,港府還須十分注意妨礙創科產業發展的非政治性因素。創科能力不足導致香港產業及經濟轉型與升級換代滯後,乃經濟的老大難問題,遠在政治性困擾惡化前已出現。因此港府在成立創科局後,必須作兩手推動:一面克服政治性障礙,另一面消除非政治性干擾。對後者港人港府務必先端正心態,承認創科能力落後,並虛心向先進者學習。特別是星洲及深圳等周邊創科中心,其經驗更足為香港借鏡:兩地的人文及經濟發展環境均與本港有不少相似之處,故絕不宜妄自尊大故步自封。另方面,在創科能力培育上,也要看到香港有後發優勢,即可由吸收先進者包括星深的經驗來加快趕上的步伐。

  然而香港必須有高度的緊迫感,畢竟在創科上已落後甚多。過去香港開創了加工出口的發展模式,曾引領東亞尤其四小龍的工業化進程。可惜到今天,在創科能力上香港已居四小龍之末。相對深圳來說變化更大:深圳的開放及工業化曾在極大程度上依賴香港拉動,在起步發展時香港是老大哥。但現時形勢已逆轉,在創科上深圳已由小弟弟變為老大哥。

  失去與深合作機遇

  令筆者感慨尤深者是:廣東尤其深圳在上世紀90年代後期力推經濟轉型並開始培育創科產業時,曾邀請及寄望與香港合作,想在更高層次上再現“前店後廠”建立珠三角出口加工基地的輝煌業績。當時筆者察看形勢後,在到廣東訪問及交流時便曾指出,香港並無意願及條件在創科上與廣東合作,深圳等要自行上路,其後的發展正是這樣。因此上世紀90年代後期是深港發展路向的分水嶺及轉折點,深圳努力建立新優勢新動力,而香港則依然故我。

  這乃一個歷史問題,港英時代根本不重視創科。回歸後情況有變,董建華政府曾力推創新科技發展,並建立了一定的基礎(如建立了應科院及科技園等),但相關活動及產業卻未能茁壯成長形成氣候。曾蔭權政府則有優勢產業的開發計劃,當中也涵蓋了創新活動,但同樣未見預期效果。回顧近十多年來的歷史,顯見本港已失去了一次與廣東及深圳共推創科的發展機遇,而回歸後港府雖曾嘗試推動卻未有成效。顯然,香港要搞好搞活創科,並非成立創科局便問題解決萬事大吉,這雖是重要的起步,但還須研究深層問題排除障礙,從而避免如前任政府般事倍功微。

  缺乏創科文化

  最根本也最關鍵者是全港上下要有新思維,重整對創科的理念及認識。有人指出,香港搞創科欠缺者不在於資金及人才,且還有商貿、金融、國際化及法治等多項優點,但總像缺少了什麼。這確是一矢中的的批語,而缺少的可概括地說是創科文化:社會上普遍對此事不大重視,工商界部分人更認為並無必要,而港府尤其公務員隊伍及由此出身的問責官員,仍多抱“大市場、小政府”觀念。因此,這些問題必須先予解決,要教育民眾(特別是工商界)搞創科的必要性及緊迫性,而政府更應帶頭明言在創科領域“大市場、小政府”原則並不適用。須知若無思維改變,創科局建立了也無法扭轉大局。

  來源:香港商報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