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構之思
當中國體育成為奧運會的重量級成員時,最重要的變化也許不在於奧運獎牌榜的位次移動,而在於對目標的重新定位。
北京奧運會後,中國體育提出了從“體育大國”向“體育強國”邁進的新目標。這意味著,金牌不再是衡量體育發展的唯一指標和評價主軸。“體育強國”的定義涵蓋寬泛,大眾體育的開展狀况,體育產業在國民經濟中所占比重,職業體育的成熟體系等等,體育的發展呈現複合型趨勢,需要更緊密地同社會發展、大眾生活相關聯。
這樣的思路和趨勢同樣投射在倫敦奧運會上。肖天表示,“(奧運會)最擔心的是集體球類項目。”中國共有5支集體球類項目的代表隊獲得了進軍倫敦的資格,面臨的挑戰都格外嚴峻。這幾支隊伍以女排、男籃為代表,恰恰是社會關注的熱點項目,表現格外牽動人心。
以此對比,美國體育的強勁實力,不僅表現在獎牌數上,還表現在項目結構上。北京奧運會時,美國奪得男女籃、男排和女足4項冠軍,女排也拿到了亞軍。正是因為這些項目在大眾中廣受歡迎,開展普遍,才構成了奧運代表隊的堅實基座。
所以,“集體球類項目上不去,難稱體育強國。”集體球類項目尤其是三大球在一定程度上代表著一個國家大眾體育的開展狀况,代表著聯賽的運行狀况。中國體育發展的結構性調整,難點和重點皆在於此。
在田徑和游泳的幾個小項上,中國優秀選手也是焦點人物,游泳的孫楊、田徑的劉翔,他們能夠在歐美選手的重圍中爭得一席之地,不僅改變了人們的固有看法,更成為鼓舞年輕人參與其中的榜樣。此外,賽艇、皮划艇、自行車、擊劍等項目,中國選手同樣需要去證明自己,“因為這些項目在世界體壇所占的比重是不一樣的。”
曾經,中國體育的發展思路是揚長避短,精兵出擊。如今,到了優化結構,再塑評價體系的階段,對倫敦奧運的期待和審視,這同樣是一個重要坐標系。
形象之變
7月25日,李娜作為中國代表團中唯一的現役運動員,參加了在倫敦進行的奧運會火炬傳遞。出現在倫敦街頭的李娜,點燃了圍觀民眾的熱情,不斷有人高呼她的名字。顯然,法網奪冠的她,已經成為中國體育乃至中國的一個形象大使,她的坦率、幽默得到越來越多的認同。看到身邊不少市民希望觸摸火炬,李娜很自然地將火炬遞給他們,同時耐心地接受接踵而來的合影要求。此刻,她代表著自己,也代表著中國。
奧運會不僅是競技實力硬碰硬的比拼,也是不同國家和民族間軟實力的交流與展示。北京奧運會後有數據顯示,不少外國民眾對中國的好感增加。英國《星期日泰晤士報》援引權威報告說:“北京奧運會開幕式是人類歷史上觀看人數最多的直播節目,超過了登陸月球、戴安娜王妃葬禮以及奧巴馬的就職典禮”,“在全世界引起了共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