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朝鮮日報:德國統一20周年給韓國的啟示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10-06 11:15:05  


  中評社香港10月6日電/韓國《朝鮮日報》5日發表社論說,德國3日在不來梅市舉行了統一20周年紀念活動。柏林墻於1989年11月9日被推倒後,東德和西德開始進行統一談判,雙方於翌年,即1990年8月31日簽署了由45個條款組成的統一條約,條約於五周之後的10月3日生效。前東德出身的德國總理默克爾在紀念活動中致詞時表示:“我們能迅速重建東德並打造出在世界上受到尊敬的德國,是東、西德人民共同努力的結果。”

  社論說,根據德國國家電視台ZDF在迎來德國統一20周年之際實施的民意調查結果,84%的人回答說:“統一是正確的決定。”回答“統一是錯誤決定”的人僅占14%.德國在過去20年裡花費1.4萬億歐元重建東德,為了籌集這筆資金,德國企業和國民在近20年的時間裡一直承擔著“統一稅”,但大多數德國人還是認為統一之路是正確的。

  社論說,然而,柏林墻被推倒之前,西德幾乎沒有人認為德國會在20世紀內實現統一。德國統一功臣、基民黨出身的前總理赫爾穆特-科爾在回憶錄中寫道:“1989年正月時還未曾想到柏林墻會在當年10月被推倒。”曾試圖與蘇聯等東歐國家實現政治和解的維利-勃蘭特、赫爾穆特-施密特等社民黨出身總理甚至說“統一”這個詞語沒有任何好處。左派知識分子不斷指責稱“討論統一”是“沒有現實意義的政治宣戰”。但是,提倡改革開放的戈爾巴喬夫1985年在蘇聯掌權、始於波蘭的民主化風潮吹遍整個東歐,脫東德難民隊伍湧向鄰國匈牙利和捷克、要求實現民主化的示威民眾充斥在萊比錫等東德大城市街頭後,情況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社論說,科爾沒有放過來之不易的統一契機。他向面臨經濟崩潰局面的戈爾巴喬夫承諾提供大規模援助,使蘇聯不能帶頭反對德國統一,同時還積極拉攏美國總統布什,在他的支持下平息了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和法國總統密特朗的反對之聲。東歐民主化風潮之所以能在頑固的東德教條主義政權的高壓政策下擴散到東德全境,西德政府1987年推行的一年內讓500萬名東德人到西德旅遊的東西德交流擴大政策發揮了重要作用。正是因為這些政治、政策上的努力,德國才能在柏林墻突然被推倒後實現統一。

  社論說,朝鮮急於推行權力三代世襲在另一方面也預示著朝鮮隨時可能發生劇變。而韓國是否已做好準備應對這種事態?

  社論說,東德可謂是冷戰時期共產主義國家中的“經濟優等生”,向共產主義國家出口重工業設備。但東西德統一之後,德國還是要將東德的全部社會基礎設施推倒重建。由此看來,推行60多年閉塞經濟政策、百姓15年來一直飽受饑餓困擾的朝鮮情況會如何不言自明。

  社論說,20世紀80年代末,東德的援助國蘇聯因配給制癱瘓而面臨嚴重的經濟危機,自顧不暇,而當今朝鮮的援助國中國則崛起為世界第二經濟大國。這樣的中國能允許朝鮮劇變事態發生後在韓國主導下實現統一嗎?中國是否會將朝鮮劇變事態視為把朝鮮納入中國勢力範圍的契機?

  社論說,朝鮮劇變是決定韓民族命運的時刻。韓國政府和國民應該共同認識到統一是隨時會到來的現實問題,並在此基礎上共同尋找一個能讓我們自己決定自己命運的方案。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