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中青報:“留學”不是振興中國足球的主路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3-01-04 13:35:52  


 
  “我們最初是想送100人去巴西,但現在來看可能不會有這麼多了。而且當初計劃就是留學三年,第一批去的人2013年年底就要回來了。”徐弢說,“我們聽孩子和家長的反饋,第一年非常難熬,十幾歲的孩子突然到了一個完全陌生的環境,在語言、學習、生活習慣等各方面都不適應,到了第二年才會感覺好一些,足球水平真正提高也是從第二年開始。”

  不過這種“真正提高”絕非很多球迷所期待的突飛猛進式的提升,“大家覺得最主要的提高是對足球、對比賽的理解不一樣了,比如為什麼要這樣做,巴西的教練會很明白地告訴隊員,每個動作都要有目的。”徐弢說。

  因此,成為“聖保羅州歷史上第一個非本土足球冠軍”,並不意味著這些U17的小球員能夠為中國足球作出實質性貢獻。在徐弢看來,“40多個人出10個能打職業聯賽的球員,就已經超出預期了”。這批小球員的實戰能力究竟如何,或許只有等2014年他們代表“河北精英隊”征戰中國足球乙級聯賽時才能得到驗證。

  “這種方式比當初‘健力寶’模式肯定要先進一些,但肯定不是振興中國足球的主要途徑。”足壇名宿金志揚說,“留學也好,‘借雞下蛋’也罷,還是不能解決中國足球的基礎問題。”

  在離開職業聯賽之後,金志揚始終認為“校園足球”才是根治中國足球頑疾的藥方,“現在去歐洲、去巴西的孩子開始多了,也是一條路,但不是主路。這只能說明,大家意識到抓職業隊不行了,要從孩子開始培養。但能留學的孩子畢竟是少數,我們的孩子都在學校裡,所以中國足球能不能上去,就看校園足球開展得怎麼樣了。”

  拋棄“奇跡”幻想,苦心經營,用10年時間讓足球成為校園體育生活的組成部分,這對中國足協而言顯然難如登天。不過,在中國足協幾度修改成稿的《十年發展綱要》中,籌備、建設、提高三個階段的目標已被提及,所謂“十百千”工程(十個“校園足球城市”、百所“校園足球學校”、千人“城市學生參與足球活動規模”)聽上去鼓舞人心,如果十年之後此項工程得到落實,則中國足球的振興才算有眉目。(來源:《中國青年報》)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