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足球以何種形式進入校園,校園師生對足球的接納程度,均處於探索階段。以北京市為例,北京市教委上周發布《關於做好2014年初中畢業升學體育考試工作的通知》,通知中明確指出,2015年和2016年北京市中考體育考試,將逐步提高考試項目的選擇性——2016年在籃球運球項目測試基礎上,增加足球運球和排球墊球兩個項目,考生可以從足籃排項目中任選一項進行考試。
用“考試”辦法促進體育項目在學校中的普及實為無奈之舉,北京市教委相關人士稱,增加足球和排球選項,是為了避免考核項目太過單一,“開足代會時我就提出,希望中考體育考試考慮增加足球內容,教育部門能夠重視學生體育全面發展是好事,但城市裡小型足球場的增加還是個難題,這需要有更多的部門合作。”北京市足協秘書長楊俊生說,“如果中考體育考試增加了足球選項,對於增加學生踢球的興趣是有促進作用的,接下來,我們重點要推動校園足球教練的培訓。”
由普及到提高才是治療根基薄弱的中國足球的藥方,“精英培養體系”若無廣闊的後備土壤,只會曇花一現——中國競技體育界向來不缺類似的案例,如果社會影響力最大的足球項目能率先完成校園普及與精英培訓的對接,其對於中國體育的貢獻甚至會超過“國足成為亞洲一流強隊”。
若以“亞洲一流強隊”為目標,國足至少要在2018年俄羅斯世界杯和2022年卡塔爾世界杯成就一次亞洲區出線經歷——而這恰恰是中國足協自己都無法擔保的軟肋:去年U14國少在南京亞青會以0:1輸給東帝汶和以2:4輸給泰國,未能從小組出線,儘管對手的實際年齡或有疑問,但作為“十年後亞洲一流強隊”中堅力量的U14國少,與日韓伊沙等同齡球隊相比,卻處於絕對下風。因此,面對由“十強賽”升級為“十二強賽”的世界杯亞洲區預選賽,“用十年時間打造一支亞洲一流強隊”的說法過於追求“效果”,而國足成為亞洲一流強隊的唯一途徑,仍在於校園足球與青訓體系的自然銜接。(來源:《中國青年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