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校園足球的“春天”是中國足球的“明天”?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4-12-06 05:59:18


校園足球能否為國足帶來燦爛的明天?
  中評社北京12月6日電/“校園足球的春天終於來了!”談及11月26日召開的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工作電視電話會議,長期致力於校園足球發展的重慶市永川區球迷協會會長田靜興奮地說。

  形成大中小學有機銜接的訓練和聯賽體系、計劃扶持建設2萬所左右足球特色學校和200個左右高校高水平足球隊、把足球作為體育課必修內容、足球還將納入體育教師“國培計劃”……這些規劃和舉措,無疑提升了校園足球從業者的信心。

  重慶大學校足球隊主教練齊小平介紹,近年來踢足球人數越來越少,重慶大學以前一周足球課有10節,現在降低到4節,一個班只有六七人,已經到了開不起來的地步。“不搞校園足球,中國足球永遠無法振興。國家相關政策出台得十分及時,讓我們感到揚眉吐氣!”

  中國足球職業化之後,舉國體制下的體工隊培養模式坍塌,新的青訓體系沒有建立,中國足球後備力量斷層,再加上前幾年足球界“假賭黑”不正之風盛行,導致中國足球形象糟糕,足球人口急劇減少。

  開展校園足球,在青少年中推廣普及足球項目,建立新的青訓體系,已經成為振興中國足球的共識。2009年,國家體育總局和教育部聯合開展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活動,目前校園足球定點學校有5000多所,參與校園足球的學生有270萬人。

  校園足球開展5年來,足球的教育功能得到釋放,越來越多的學生通過足球鍛煉身體、培養團隊精神和意志力,一批校園足球優秀學校和極具潛力的小球員開始出現。有著93年足球傳統的重慶七中,始終將足球作為學校的特色項目,每個年級都有一個足球特長生班,每天由專業教練訓練2個小時,其他時間正常學習;普通班級開展足球選修課,組織班級聯賽。這種學習和訓練兼顧的培養模式,解決了以前體工隊封閉訓練所帶來的“脫離學校、社會、家庭”的弊病。“通過踢足球孩子們能夠有效提升身體素質、交際能力。今年我們拿到了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總決賽初中組的冠軍,2014,70%的足球特長生進入了重點大學。足球同樣也能讓孩子們成才!”該校校長鄧宏說。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