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是他最先要爭取的。“剛開始當教練,對我來說最難克服的是用漢語寫訓練計劃和教案。”為了在訓練過程中用漢語來表達,確保每個孩子都能理解訓練內容和要點,李卡德專門找了足球詞匯反覆背誦,還在每次出門時強迫自己觀察路邊的漢字,“北四環”、“牛肉面”、“羊肉串”......他在北京體育大學食堂3層飄著牛肉面味道的咖啡廳裡捋著自己的回憶,“中國通”的形象恰如其分融進環境裡,“你可以叫我‘非洲老鐵’。”現在,李卡德常以自己的中文水平為傲。
李卡德記得,剛開始當教練的2012年,北京還沒開始加大推進足球進校園的力度,“只有幾個傳統學校,人大附小,清華附小,回民小學有自己的體系”,而當時中超聯賽的水平也不比現在。穿梭在學校與工人體育場之間,這位來自蘇丹的足球教練見證了這幾年中國足球的快速變化,“當時的外援肯定已經跟不上現在的節奏了,不只是年齡的問題,而是能力與聯賽水平不匹配了。”在他看來,薪酬是吸引大牌球星到中超的原因之一,但前提是聯賽具備一定水平,“這直接影響了球迷數量的增加。”
李卡德打開PPT《中國足球到底缺什麼?》,寫滿數據的列表是他對中國足球的側寫,這份PPT是李卡德在北京體育大學讀博士,進行足球專項研究的作業。
北京理工大學碩士畢業後,李卡德在離市中心85公里外的平穀第八小學教了兩年足球。後來,他決定到北京體育大學攻讀博士,足球事業仍然是他最堅定的選擇。可他對足球的執著遭到父親的強烈反對,李卡德像飄在大海里的一葉孤舟,不知該前進還是後退,“我不知道能不能走出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