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我們應該如何看待少林寺的現代生存?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01-24 10:59:10  


  中評社香港1月24日電/人民網報道,無論是“深山藏古寺,碧溪鎖少林”,還是“日出嵩山坳,晨鐘驚飛鳥”,少林寺的“公眾形象”,早已截然不同。近日,又有消息傳出,這座千年古刹、禪宗聖地,在柏林、倫敦等地辦了40多家公司。消息一出,眾議嘩然。 爭論的焦點,其實並不在“國際化”:如果是出國弘法,質疑估計也就蕩然無存。新的新聞,背後仍是老的問題:少林寺是否已為市場邏輯所左右,信仰是否應靠商業營銷獲取話語權?而這些,也正是所謂“少林寺現象”引來的一輪又一輪爭議中共同的主題。 

  公眾心目中的佛教寺院,往往是這樣一幅圖景:遠離凡塵,香煙繚繞,晨鐘暮鼓,清心寡欲。這也是必然,寺廟除了是出家人的清修之所,也承擔著實現淨化、安慰等宗教的心理和倫理功能。 

  不過,這樣的認知同樣需要反省:我們是不是把從各種文化傳奇、文學作品中汲取來的認識,當成了一種普遍的想象,強加給了現代社會中的寺院?畢竟,武當不一定有狂道,青城不一定有隱俠,金庸筆下連掃地僧都高深莫測的少林寺,也從來就不曾在現實生活中存在過。 

  當方丈成為CEO,當寺院注册成公司,當少林成為商標……我們發現,處身河南的少林寺,與處身《天龍八部》的少林寺,何其相異!而少林寺的爭議,正存在於這樣一種想象的圖景、認同的模式與一個寺院的現實選擇之間的“對撞”中。滿足了社會想象,卻不一定能滿足一個宗教實體甚至一種宗教本身的發展,這正是矛盾所在。 

  更重要的是,這樣來源曖昧的想象,在一定程度上局限了佛寺乃至佛教的發展。如果在遠不同於小說的現實世界中,仍然要求寺院處於深山老林、居於社會邊緣,無緣於世事、無視於社會,最終的結果,可能只能是“澗戶寂無人,紛紛開且落”了。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