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大型運動會是不是太多了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10-29 09:18:06  


 
  越來越多的國際賽會“落戶”中國,一方面是因為大型運動會的綜合價值與規模效應大大激發了各地的辦賽熱情,另一方面綜合國力的提升也令更多城市具備了辦賽條件。當然,還應看到,國人的好客與俠義也在為辦賽潮推波助瀾。如果說,當初北京申辦奧運會是希望世界給中國一個機會,那麼眼下中國樂於承辦各種賽會,似乎是在給世界體育更多的機會。一些並無特別吸引力或市場開發價值的賽會如果沒有中國伸出援手,很可能會面臨難以為繼的窘迫。某種程度上,中國正在世界體壇扮演一個拯救者的角色。

  即便是國內的綜合性賽會,也受到前所未有的熱捧。規模已堪比奧運會的全運會,其申辦競爭之激烈,超乎常人想象。就連關注度不是很高的所謂“小眾”運動會也不愁無人問津。以往,只有北京、上海、廣州等一線城市具備承辦大賽的資格與實力。近年來,除了傳統運動會,一些主題更集中、特色更鮮明的運動會,如全國紅色運動會、全國智力運動會、全國水上運動會等勃然興起,也讓諸多二、三線以及西部城市加入到東道主的行列。

  那麼,作為一個幅員遼闊、人口稠密、民族眾多的大國,究竟需要多少運動會較為適宜?這個問題恐怕見仁見智。

  以全運會領銜的國內綜合性運動會早已形成一個龐大複雜的競賽體系,十幾個大型賽會分別歸屬於國家體育總局、教育部、農業部、中國殘聯、國家民委等不同部門,具有不同的目標和任務。在新中國60多年的發展歷程中,這些賽會的誕生都有其特定的背景和意義,並在一段時期發揮了重要的價值和作用。然而,當時代走到今天,當一些賽會的功能已逐漸缺失或被其他形式所取代,其存在的歷史必然性與現實合理性將如何對接?現有的競賽體系是繼續沿用,還是需要調整乃至打破重構?這需要科學嚴謹的論證,而且也不是體育部門能夠獨立解答,這將是一個重大的社會課題。

  或許,眼下,比爭論賽會數量多寡更實際的話題是,如何提升賽會的質量和效益。

亂象叢生觸目驚心 各類賽會攤子越鋪越大,耗資越來越多

  先看一則近日媒體熱議的新聞,10月20日,廣東省第二屆農民運動會在江門市開幕,深圳市沒有組隊參賽,只派出一些代表以觀摩形式出席。深圳方面解釋,因為本市已沒有農民,為了不搞形式主義,所以不參加本次運動會。暫不論深圳到底還有沒有農民,至少深圳對一次行政運動會的公開拒絕,不禁令人思索,是否一些賽會的適應性與吸引力正在衰減。

  毋庸置疑,各類綜合性運動會的定期舉辦,對推動我國體育事業乃至各項社會事業的發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不能忽視的是,近年來賽會上的浮誇之風以及辦賽過程中的一些非理性現象也日益突出,引發了人們的質疑和不滿。歸納起來,目前各類賽會中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

  規模膨脹,辦賽成本驚人。在奧運會等重大賽事努力謀求“瘦身”的時代背景下,國內的綜合性運動會卻逆流而行,各類賽會規模越來越大,耗時越來越長。為數不少的東道主好大喜功、求全責備,以承辦一屆“歷史之最”的賽會為榮。從全國主要賽會規模統計表中可以看出,各類運動會今日的設項、參賽人數已膨脹到最初的數倍,其中不排除事業發展的需要,但也有相當多的水分。“注水運動會”大大增加了辦賽成本,給交通、接待、環保、安保等各項籌備工作帶來極大壓力,辦一次賽會幾十億、上百億元的驚人投入早已司空見慣。毫不誇張地說,中國是全世界最慷慨的東道主,為逞一時風光,不惜一切代價。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