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國產運動品牌複蘇春天真的來了?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5-04-26 14:05:22


2014年10月13日,安踏與NBA結成長期合作夥伴關系。
  中評社北京4月26日電/被稱為“國產運動品牌中老大哥”的李寧日前發布公告稱,在2015年第四季度訂貨會上取得了“按年錄得低雙位數增長(10%-20%)”。

  任何一個向上的數字對於現在的李寧來說都格外珍貴,回頭一望,從2012年的巨虧20億元,到2013年虧3.92億元,再到2014年虧7.81億元,李寧公司三年虧損近32億元。而縱觀體育品牌們2014的年報,或許,複蘇真的來了。

  安踏成第一品牌

  不看不知道,一查年報才發現,其他四家品牌已經被安踏遠遠甩在了身後。安踏2014年的營業收入89.2億元,這個數字的難得之處是安踏在連續兩年營收下滑後,不僅恢複增長,更是突破了2011年89億元的歷史紀錄。值得一提的是,這一數字比行業排名第二的李寧多出22億元,而李寧67.3億元的營收又較行業第三的特步47.8億元高出一截。

  在淨利潤方面,安踏賺了整整17個億,比特步(4.8億元)、361度(3.9億元)和匹克(3.2億元)的利潤總和還要多出5億多元,由此來看,說安踏成為國產運動第一品牌實不為過。

  從門店數量方面來看,李寧2014年的店鋪數量為5626間,是五大運動品牌中店鋪數量最少的,比2013年減少了289間,和2011年巔峰期的8255間相比減少了2629間。安踏、特步以及361度的店鋪數量均維持在7000多間,匹克6004間。

  各有“救國”路徑

  從2012年開始,“庫存高企”、“清倉甩賣”成為了加在國產體育品牌們身上最常用的形容詞。業內專家分析稱,正是由於層層分銷體制導致信息溝通效率低下,品牌方難以從終端消費者身上獲取有效的數據并跟蹤精確的庫存,體育品牌才最終陷入危機至今。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