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訪兩屆冬奧會雪務顧問米科•馬蒂凱寧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6-01-20 13:45:20


  中評社北京1月20日電/辦冬奧會,離不開雪。

  2010年溫哥華冬奧會因為缺雪,不得不臨時租用直升機和卡車從高山運雪。

  2014年索契冬奧會,有人曾預測將會面臨乏雪困境,俄方決定采用芬蘭技術,囤雪80萬立方,以備不時之需。

  2018年平昌冬奧會籌備工作已經緊鑼密鼓,此時有不少人擔心,到時候會不會有足够的雪?

  記者近日專訪了索契和平昌冬奧會雪務顧問米科•馬蒂凱寧,他圍繞怎樣為冬奧會比賽、訓練提供量足、質優的雪,同時最大限度實現節能、環保談了看法。

  “最環保的方案是自然雪,但是那樣我們得完全依賴大自然,看大自然能否在我們需要的時候給我們降下足够的雪,”馬蒂凱寧說。

  上世紀70年代,雪上運動主要依賴自然降雪。而如今,雪上運動主要依靠人工造雪技術,也就是在室外溫度降至零攝氏度以下時,用水泵噴霧,使之形成降雪。“這就需要投入,就會有成本發生”。但是,傳統人工降雪技術的前提是氣溫必須低於零攝氏度,而在溫哥華冬奧會時,天氣出現異常,人工降雪量不够用,只好花高價錢從遠山運雪過來。

  這給人們提出了一個新問題:在遇到溫暖天氣時該怎麼辦?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