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曄表示,體育產業“國家隊”需要在管理模式、創新能力、成本控制等方面向民營企業學習,從而得到更大的發展。
機遇期:爆發的臨界點
2016年1月的上海市民運動會的賽事推介會,吸引了國內外300餘家體育產業公司、體育社會組織和健身俱樂部的參加。與傳統概念上的政府“關門辦賽”不同,這屆賽事組委會委托第三方專業機構,通過政府購買的形式對賽事項目實施招標。招標過程中,很多本地的單項協會在與“體制外”辦賽機構的競爭中敗下陣來。例如,在傳統大項籃球的競爭中,常以專業性自居的上海籃協就敗給了市場化的公司“洛克籃球公園”,這樣的“敗仗”一時間也引發了很大震動。
“那些單項體育協會以為競標是‘走過場’,但我們就是要打破‘理所當然’。我們制定了規則和要求,公平公正公開,歡迎天下英雄來打擂台、辦賽事,用專業性、豐富性來滿足愛好者們的需求。”上海市體育局局長黃永平說。
在經濟條件發達的上海,服務業占體育產業的比重已超過50%,以F1賽車、ATP網球大師賽、上海馬拉鬆等高端賽事的常年落地為標志,上海的體育產業呈現出十分喜人的發展態勢。而以中超、CBA為代表的職業體育也正不斷拉動包括訓練、觀賽、衍生品、球迷活動等衍生產業的發展和消費。黃永平認為,上海的體育產業已進入爆發的臨界點,未來要做的工作還很多。
黃永平說:“拆掉籬笆,營造氛圍,市場主體會扮演更加充滿活力的角色,體育得到了長足的發展,產業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各級體育部門千萬要腦子清醒,現在的產業基礎不是體育局管出來的,明天的發展也不是體育局管得了的。制定標准、做好監管,對於市場中湧現出來的誠信企業要扶持,這是我們要做的。”
在上海市民運動會上,一些“國家隊”被“PK”了下來,從原來的一家獨大,到現在的市場競爭,“國家隊”的壓力可謂越來越大。不過,競爭的環境既是危局也是機遇,在體育產業爆發式發展的過程中,“國家隊”們理應發揮應有的作用。(來源:新華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