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足球隊經費有限,好幾次去廣西冬訓時,都是坐著綠皮火車的硬座去,一坐一兩天,到站時腿都腫得有平常的兩倍粗,然後就要開始准備比賽……”那種坐硬座坐到“酸爽”的感覺讓孫琳嵐印象深刻。她記不清從何時起,去訓練、比賽的交通工具慢慢換成了硬臥、高鐵等,甚至還去國外交流比賽,“以前從來沒想過”。
其實自2009年校園足球第一個五年計劃啓動,校園足球便“風起雲湧”,邁出了改革的一大步。2015年教育部等6部門又發布《關於加快發展青少年校園足球的實施意見》。如今,小學、初中、高中和大學校園足球四級聯賽制度在逐步完善,建設兩萬所校園足球特色學校的目標也已提前3年完成。
校園足球進入了“2.0時代”:足球課有了,足球比賽多了,足球“熱”了。
現在,孫琳嵐覺得學校裡最美的景色就是足球場,“場上一半是男足,另一半是女足,跑啊,踢啊,圍觀的同學們也多了,他們在那兒喊啊,覺得很幸福。”孫琳嵐回味著那些場景,“有時恰好夕陽西下,足球場上美得像幅畫。”
校園足球踢出校園體育的“加速度”
校園足球踢出的不僅是足球,可以說,是踢出了校園體育的“加速度”。校園足球改革發展的有益經驗和模式被推廣到校園籃球、排球、武術、田徑、游泳、體操、冰雪等項目上。“校園足球像是校園體育的一個引擎。”林平說。
重要的是,體育不再是可有可無的副科。
林平當了16年體育老師。他說,以往體育課常常被“水”掉:不是被語數外等科目所“征用”,就是成為學生補作業的自習課,再或是學生“放飛自我”的自由玩耍時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