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外國同行眼中的中國自行車運動
http://www.CRNTT.com   2017-11-15 17:08:09


 
  但在傑夫看來,不解決中國自行車競賽市場和中國選手成長之間的失衡問題,爭論中國選手“走出去”或“留下來”就會成為莫比烏斯環,找不到出口。“有的比賽三四十支隊伍,中國車隊僅一兩支,隊內還有外援,中國車手就未必有機會上場。”傑夫拿出一張秩序單,指向某些中國車隊的出場選手,6人的名單裡,有的只有一個代表中國的“CHN”,有的完全沒有,傑夫問:“中國車手去哪兒了?”

  2011年環太湖賽,傑夫正式開始關注中國的自行車賽,一年中約有一個月,他會接連出現在中國的各大自行車賽場。據他觀察,中國賽事組織者希望邀請國外車隊來賽,但真正實力強勁的歐洲車隊仍意興闌珊,因此,越來越多亞洲、東歐國家的車手出現在中國賽場上,“給了國外選手很大空間”。同時,像足球、籃球等項目的引援也日益興盛,“但請到的外援實力如何?能幫助中國選手提升能力嗎?”

  賽事期間,記者注意到,不少車隊的成員來自五湖四海,語言能力參差不齊,盡管洛佩斯表示,“簡單詞語加動作,都是自行車的東西,溝通起來并不難。”但對專業體制中成長的中國車手而言,職業思維的差距才是比語言更大的障礙。“不少中國車手的不職業體現在花很長時間就准備一兩項賽事,不參加其他比賽;至於一些中國車隊,甚至沒有教練,這讓隊內的中國選手難以提高。”傑夫建議,像擊劍項目一樣,找到好的教練,開出訓練計劃、比賽計劃才是讓中國車手進步的“開始”。

  2009年練習自行車的劉海旺是天津隊成員,但不到一年的“職業”經歷讓他感嘆:“國外選手的膽子、技術和速度可以甩我們兩個台階以上。”盡管,比賽機會仍待提升,但相較原來“圈子裡就這麼幾個人比”的狀況,國內自行車賽事的豐富仍讓他感受到“變化”,“原來全運會完了要大恢複、大調整一段,但我們全運會後完全沒歇,這不有職業賽了嗎?” (來源:《中國青年報》)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