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日本最早開始關注到幼兒體質下滑的問題,但幼兒體質下滑的趨勢也是比較快的。郝曉岑向記者表示,日本的相關調查顯示,從幼兒身體特征來看,1985年是日本青少年體質水平的拐點,此後從最高點向下滑落。 2011年日本幼兒的肥胖率開始上升,身體的各項指標開始下降,均低於2000年幼兒身體指標。 從幼兒身體活動環境來看,根據日本科學委員會的調查數據,日本兒童所占有的室外體力活動空間僅相當於10年前的十分之一或者二十分之一,而自然體力活動空間僅占八十分之一。 從與之相應的幼兒體力活動來看,日本文部省的調查顯示,日本兒童的體力、運動能力在10 年內降低了大約10%,學習欲在20年內下降了25%。
中國的情況相比日本更加嚴重,2000至2010年的3次幼兒體質監測顯示,我國幼兒超重和肥胖現象日益突出,幼兒體重皮褶厚度增長指標大於身高,肥胖趨勢在加快。我國幼兒除下肢力量較好之外,速度、靈敏、平衡、柔韌等素質都不夠理想。國內某地的一項調查還發現,學齡前幼兒的肥胖和超重率已經超過30%,並且出現了近視低齡化傾向。
在韓國,由於教養孩子的工作主要由母親負責,結果六成以上的幼兒與母親娛樂的主要方式是認知類和語言類遊戲,七成以上的幼兒玩耍地點局限在家庭。
甚至在蒙古,原先牧民的孩子在走進城市生活之後,也遇到幼兒體質下滑的困擾。幼兒園數量遠不能滿足需求,幼兒主要在家庭接受幼兒教育,但父母不懂幼兒體育知識和家庭缺少遊戲玩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