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中培養效果幾何?
原來國家隊層面就有國家隊、國青隊和國少隊幾個梯隊。目前籃協是以國青隊為基礎,換了個國奧隊的名字,同時再從各俱樂部青年隊抽調精英,組建一支特訓隊。等於在原來3支國字號的基礎上擴充了集訓人員,並增加了一支球隊。
4支國字號隊伍,每支算30人集訓大名單,一共就有120人了,俱樂部的精英基本能一網打盡。選取精英集中培養一直是傳統思路。這個方式在中國最擅長的小球項目取得過巨大成功,但那些項目普遍是國際上投入不夠的體育項目。
籃協看到了俱樂部在青年隊投入不力的局面,但卻想不到如何解決,所以採取集中制。但這樣的培養方式真會有效果嗎?
質疑:沒經歷過職業聯賽考驗的球員集中集訓備戰奧運會,培養出來的只會是“同質化”的球員。青年球員的成長往往充滿各種風險,受傷、性格問題、懶惰等等,都會讓天才消失。這些年,“傷仲永”的事件並不少。
而籃協這種“錦標主義”的行為,等於放棄了職業聯賽水平的繼續提高,重新搞集中打國際比賽的方式。對俱樂部建設的“壞處”,遠遠大於培養球員的“好處”。此外,如果球員因傷無法繼續籃球生涯,這個風險是籃協自己背,還是扔回給俱樂部?(來源:廣州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