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發展模式
中國體育界有一句老話:“走下領獎台,一切從零開始。”在新的發展時期,這句話依然有著強大的激勵作用。奧運會就像一面鏡子,照出佳績,也清晰地觀照出中國體育自身存在的結構性問題
倫敦奧運會上,中國有5支球類集體項目隊伍參賽,總體數目不多,表現不佳。男籃一場未勝,和世界水平的差距在拉大。女排負於日本隊,未能進入四強。女子曲棍球和女子水球原本就少人關注,可持續發展的動力依然不足。只有女籃取得了第六名,按實力,算是說得過去的名次,但青黃不接的問題還是讓人擔心。看看近鄰韓國、日本,男足和女排雙雙打進四強,對比之下,值得反思。
球類集體項目,特別是三大球最為大眾關心和喜愛,也最有條件發展職業體育,進而打通普及和提高的路徑。這符合職業體育的規律,在世界範圍內也得到了印證。中超和CBA聯賽雖然開展了十幾年,但發展思路不清、定位不明、管辦不分的問題,造成中超聯賽假賭黑一度大行其道,使得尚處在初級階段的體育市場難以穩定發展,也達不到培養人才的目的。同時,由於金牌戰略過於注重投入產出的性價比,成本較高的集體項目很難獲得足夠的資金支持。十幾年來,球類集體項目徘徊不前,源於發展戰略的缺失。奧運會戰績不佳,不能僅責怪國家隊的能力和士氣,更要看看構成球類集體項目的“金字塔”從何而來,是否有效。
倫敦奧運會上,我國一些項目實現了新的突破。孫楊奪得首枚男子游泳金牌並打破世界紀錄,徐莉佳奪得首枚帆船金牌,曹忠榮首次奪得現代五項男子銀牌,戴小祥首次奪得射箭男子個人銅牌……原本的弱勢項目能夠崛起,格外振奮人心,也帶來新的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