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這將產生一系列連鎖反應,比如,技術官員、裁判的培養和選用,規則的制定,賽事的安排等話語權都將缺失。
2007年,國家體育總局原局長劉鵬表示,目前我們已在國際和亞洲體育組織中擔任了超過350個職務,在一半以上的奧運項目國際單項聯合會中都有中國人擔任執委以上的職務。不過,十多年過後,這一數字不增反降,尤其在國際體育單項組織中,中國人少得可憐。
2015年,國際排聯原主席魏紀中曾說過,中國人在國際體育組織中任職,使中國擁有了更多話語權,不僅提高了中國在國際體育事務上的決策力,同時也有利於進一步傳播積極、正面的中國體育形象。目前,在國際體育組織中任職的中國人已超過200人。但自魏紀中去年卸任國際排球聯合會主席之後,奧運項目的國際體育組織中沒有一位主席來自中國。過去幾年,馬文廣和常建平分別擔任國際舉聯和國際業餘拳擊聯合會副主席,最後都沒有能競選主席職務。
現在來看,中國人再度執掌國際體育組織的大權還是寄希望於乒乓球。自2009年起,中國的楊樹安開始擔任國際乒聯執行副主席,2014年卸任。施之皓在副主席競選中得到203票中的190票,成功填補了楊樹安留下的空缺。
裁判也是話語權的體現
本屆冬奧會短道速滑賽比賽事關判罰公正的爭論,所有矛頭都對准場上那些觀看錄像回放的黃頭發、藍眼睛的歐美裁判。實際上,在本屆冬奧會上,從花滑賽場到短道速滑賽場,不乏來自中國的國際裁判。不過,在國際體育賽場上,中國裁判基本上鳳毛麟角。
在平昌冬奧會上,擔任花滑裁判的中國人是黃峰,他不僅是國際裁判,還是前國家花樣滑冰隊編排組教練。而在短道速滑比賽中擔任裁判主管的沈玲(音譯)同樣來自中國。此外,在國際滑聯短道速滑技術委員會中,吉林體育局的徐迅就在其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