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利好下,體育競賽表演業近幾年良好的發展勢頭也推動了體育產業結構持續優化,體育與文化、旅游、醫療、養老等領域的互動融合也使體育在區域經濟發展中發揮的作用日益凸顯。市場化運營的商業性群衆性體育賽事融資渠道的拓展,也使地方體育賽事成為真正帶動城市經濟總值增長的引擎。脫貧攻堅的決勝期,商業性、群衆性體育賽事已成為許多中小城市謀求經濟增長的重要抓手。
因地制宜,因時制宜,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體育賽事應運而生,龍舟、冰雪、攀岩、皮劃艇等小衆項目在中小城市找到沃土,在豐富的賽事帶動下,運動人口實現顯著增長。
厘清障礙 服務體育產業再升級
“放權”是管理的第一步。在推進體育產業發展過程中,政府部門的“放”與“管”必須合理銜接。
體育競賽表演,尤其是大中型體育賽事活動常涉及公安、環保、消防等多個部門,在取消賽事審批的初期,由於配套的監管文件和落地政策滯後,很長一段時間內賽事發展處於混雜無序狀態。甚至出現一些自行車、馬拉鬆賽事在體育部門“開綠燈”後,卻因公安、消防的關卡半路夭折。
而當前國內體育賽事也呈現出管理水平不高,總體規模不大,大衆消費勢頭不強的現狀。作為取消商業性群衆性體育賽事行政審批後的配套必要措施,2018年5月體育總局印發的《關於進一步加強體育賽事活動監督管理的意見》將取消體育賽事的賽前審批和全面加強賽中的監督管理連在一起,實現了效率與質量并重的健全流程。也為社會資本辦賽進一步厘清障礙,營造了健康的產業環境。
各類促進體育產業發展文件的頒布與配套措施的落地,折射出中國體育產業政策護航由粗放到集約、由單一的事先行政審批到全程監管服務的全面轉型。國務院近日印發的《關於加快發展體育競賽表演產業的指導意見》在明確了一系列加快發展體育競賽表演產業的政策後,也讓“建立產品豐富、結構合理、基礎扎實、發展均衡的體育競賽表演產業體系”照進現實。(來源:《中國體育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