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運激戰助力奧運
中國長期以來都將亞運會的比賽稱之為“中考”,將奧運會稱之為“高考”,通過亞運會備戰奧運會更是成為中國軍團每屆都要遵循的原則。近年來,多名亞運之後成為名滿天下的奧運冠軍的中國選手,都是先在亞運會的比賽中脫穎而出,這也充分體現了中國競技體育這一備戰方針的科學性。
隨著逐漸認可中國這一戰略的成功,韓國和日本也逐漸開始將亞運會當作自己備戰奧運會的一部分,將更多的人力物力都投入到亞運會的比賽當中。而在亞運會上的激烈爭奪,無形中也提升了韓日兩國在兩年後的奧運賽場上的競爭力。2008年北京奧運會上,韓國和日本分列金牌榜第7、8位,使中日韓三國同時進入奧運金牌榜的前10名,為亞洲體育爭得屬於自己的榮譽。
■中亞軍團得益“舉國體制”
中國代表團是當然的亞運獎牌榜第一集團;韓國和日本並列為第二集團;那麼剩下有實力獲得10枚以上金牌的代表團,自然就應該被稱之為第三集團。而在這個集團當中,擁有相當強體育運動天賦的中亞國家,自然就應該成為第三集團中的領跑者。哈薩克斯坦以自己連續4屆亞運會穩居亞洲第四的成績,成為了這個集團當中的佼佼者。
前蘇聯的舉國體育體制,讓哈薩克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這些中亞國家,擁有了令很多亞洲國家所羡慕的競技體育基礎,而他們不同于東亞人的體質,更是讓他們在和亞洲一些中等水平體育國家的競爭中擁有了屬於自己的獨特優勢。中亞體育已經成為亞洲體育板塊中,隱藏在東亞體育之後,一個絕對不能被外界忽視的集團。
此外,在奧運會的賽場上,由於中亞國家具有優勢的項目和亞運會相差無幾,同樣也是他們奪金的重點,所以他們雖然在亞運會中只能收穫20枚上下的金牌,但在奧運賽場上,他們同樣具備不低的競爭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