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接班人”餘柯在操作旋耕機。 |
父子一條心田野謀轉型
春分已過,走進慈溪市橋頭鎮毛三斢村明美蔬菜農場,勃勃生氣撲面而來。水渠兩側,鴨群、羊羔悠閑散步,大棚里頭,水嫩的芹菜等待收割,香甜的草莓惹人垂涎。趁著沒下雨的空兒,農場主人、53歲的餘志明帶著工人鑽進一片小番茄地,忙活了起來。剪老葉、清雜草、用自動綁帶機將莖杆與支架固定……
“強寒潮的關係,最早種下去的一批小番茄凍壞了不少,今年估計要清明左右才能上市。”餘志明告訴記者,設施農業緊跟消費,播種、采收的時間都要算得精、卡得准,只有這樣,才能在市場上占得先機。
氣象災害難避免,但對搞了整整十年家庭農場的餘志明而言,勤勞刻苦與科學耕作,仍是最大的資本。在略顯悶熱的農場辦公室里,他抱出一叠厚厚的農事記錄本,里頭詳細記載著明美農場這500多畝土地之上,每天發生的農事流程。
“拿現在來說,既是春耕備耕的時候,也是不少蔬果采摘上市的旺季。“餘志明笑著介紹,為提高畝產效益,他和在中國農業大學念專升本的兒子餘柯想了不少招——搶先進行白草莓等新種試驗、積極引入適合棚內蔬果耕作的小型農機、利用噴滴灌設備嘗試沼液回田、根據市場反饋調整種植結構……
從開始的不到100畝到如今的500多畝,從只知悶頭苦幹到畝產效益超過一萬元,不少慈溪當地企業謀求轉型的同時,餘志明和他的農場也開始探尋未來新的發展方向。
幾個月前,明美農場積極響應慈溪當地的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試點工作,將面向食堂、商超等分銷市場的農產品納入全程質量監控,貼上時髦的二維碼。這讓餘志明在面對一些挑剔客商的時候,有了更多底氣。
“農業本來就是良心活,現在我們意識進步了,自己做得規範,也要叫別人知道。有了這個碼,這批芹菜產自哪個農場、什麼時候生產、通過什麼渠道流轉到銷售點的等信息,掃一掃就都一清二楚。”餘志明說。
“訂單農業、采摘農業我們都做過了,從今年開始,我們希望可以把景觀農業做起來。”餘柯告訴記者,如今農場競爭日趨激烈,他和父親設想通過蔬菜盆栽、種植體驗這樣的模式,吸引更多城里人過來,眼下,圍牆、溝渠、路面修整等各種基建正加緊步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