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互聯網+”讓浙江農業呈現別樣面貌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6-11-14 08:27:21


 
  過去,好的農產品藏在“深山”人未知;如今,“互聯網+”農業為它們提供了一個為自己代言的機會。

  看到了這一點,仙居農戶王文飛今年2月開發出了一款叫“365直播農果園”的農業直播平台。他在8個果園、520畝果林裡布設了超過60個監控器,將水果結果、成熟、包裝、運輸的全過程記錄下來,直播給觀眾看。在水果包裝盒上還粘上了二維碼,顧客可以在7天內掃碼觀看視頻。

  “不出我所料,許多消費者還就吃這一套,大家看了視頻以後都覺得我的產品放心可靠,下單的不少。”王文飛說,經過楊梅季和葡萄季的宣傳和推廣,如今該平台已有會員9萬多人,葡萄剛上市時,短短半個月,平台就賣出葡萄8萬箱,銷售額超過600萬元。

  農民:體面又增收

  一場有關互聯網的深刻變革正在浙江農民的指尖開啟:他們打開手機,就能實時看到自家農場的濕度、溫度等數據;動動手指,又能遠程遙控施肥、澆灌土地……

  在武義,果農潘勛劍的果園雖只有50來畝地,種的品種也只有無花果和桑葚兩種,卻是全省最早一批運用物聯網的農業生產基地之一。通過遠程監控系統,果園能自動完成灌溉、施肥、防雪、防風等多個農業生產環節。

  前陣子,台風來襲,潘勛劍坐在辦公室的電腦前,給遠程遙控系統發出防風指令,果園裡的3套高空噴灌設備就往薄膜上噴水,提升了大棚的防風能力。“真沒想到咱種地的也能過上這種風吹不到雨淋不著的白領生活。”他說,這多虧了“互聯網+”讓現代農業成為體面的工作,更讓農民獲得實實在在的真金白銀。

  在溫州永嘉,種苗木的53歲老農李金光自主研發了一套智能大棚控制系統,利用互聯網傳輸技術對生產基地實行遠程監測和運行操作。過去,一百畝地需要20多名工人才能完成澆水施肥,開關遮陽網、天窗等設施,現在只請一個技術工人就夠了。老李算了算,過去農場一年的人工成本就要100多萬元,現在一個技術工人也就6.5萬元,即便加上設備折舊費用依然能節省下80多萬元。

  在浙江,一大批家庭農場、合作社、龍頭企業等新興農業經營主體湧現,成為擁抱“互聯網+”農業的主力軍。這些新農人通過土地流轉,平均擁有50畝至200畝農田的經營規模,對“互聯網+”技術的應用有著迫切的需求,渴望著做一個既體面又多金的“互聯網+”農民。

  農業:智慧又高效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