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浙江:打造魅力佘寨 發展美麗經濟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7-07-28 11:08:42


 
  傳承和發展民族文化,是民族村建設的根之所系。近年來,中張村在發展鄉村旅遊的同時,十分注重挖掘和傳承佘族文化,不僅將佘族文化搬進文化禮堂,將貔貅舞、押架比賽、篝火對歌等民俗搬上舞台,更是將佘族文化與現代設計融合,開發出系列具有佘族風情的創意旅遊商品。中張村專門建立了一個佘族風情濃厚、現代感十足的佘族文化館,取名“佘中堂”,展示佘族文化創意設計和特色產品。這些設計和靈感,來自上海視覺藝術學院師生,並且得到村民的普遍認可。小至一根筷子、一個米袋設計,大至淥水居、茂林修竹、季家民宿系列設計,涉及衣、食、住、行等諸多領域,讓佘族文化在傳承出新中煥發時代光彩。這也是中張村未來建設經營方向。

  “領頭雁”引領帶動,“農創客”另辟蹊徑

  新形勢下,在農村改革深化和創新驅動的大背景下,廣袤農村所蘊含的發展活力正在不斷釋放,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提供廣闊的舞台。在浙江省市場經濟活力十足,“領頭雁”、“農創客”早已活躍在田間地頭,少數民族地區也不例外。

  臨安市於潛鎮銅山民族村,一直是浙江省少數民族村創業發展的“領跑者”,在浙江省443個民族村中長期處於“第一方陣”,2016年村民人均經濟純收入達32000元。銅山民族村黨支部書記宋美琴,在帶領村民創業發展上,一直是村里的“領頭雁”。

  早在上世紀80年代,銅山民族村就發揮山地資源優勢,大力種植竹笋等山地經濟作物,建立村集體合作社,帶領全村增收致富,1988年作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先進集體代表前往北京受到表彰。“開始創業很困難,那時我們村附近沒人種笋竹,一點兒經驗也沒有。我們在池塘邊幾畝爛泥地上種竹子,發水的時候,竹子和泥地一起塌陷了。”宋美琴對最初創業的艱辛仍記憶猶新。幾年摸索實踐後,逐漸有了成效,村民也紛紛效仿,全村種竹成風,竹笋、竹材等經營逐步壯大,一根竹富了一個村。90年代中後期,經歷過市場對竹材需求的波動和變化,宋美琴逐漸意識到,單一產業存在風險,難以支撐村民持續增收。2001年,伴隨城鎮化進城,城市對鮮肉需求量日益增長,宋美琴開始轉行,投資建設一個集養豬、飼料加工、銷售於一身的規模養殖場,最多時曾圈養1000多頭豬。在宋美琴的帶動下,竹笋種植、生豬養殖成為銅山民族村的特色產業,不少村民因此致富,很早就蓋起了“洋房”。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