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陽明故居在浙江餘姚。(中評社 黃文杰攝) |
中評社寧波8月14日電(記者 黃文杰後續報道)由台灣律師與法學研究學者教授組成的台胞權益保護交流團,五天四夜走訪浙江,來到位於寧波餘姚的王陽明故居參訪。致良知,是王陽明核心思想之一,透過故居的場景介紹,更清楚體認,當年王陽明如何在極端困苦的環境悟道,並提出心學。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幼名雲,字伯安,別號陽明。浙江紹興府餘姚縣(今屬寧波餘姚)人,因曾築室於會稽山陽明洞,自號陽明子。
王陽明故居位於餘姚城區龍泉山北麓、陽明西路以北的武勝門西側。即餘姚壽山堂。
現存王陽明故居並非明代故居,乃是後世壽山堂(清朝中期建築,橋樑專家葉樊(字季衛)所建)基礎上進行重修的。
明朝成化八年(公元1472年),著名思想家王陽明就誕生於故居內的瑞雲樓,並在此度過了童年和少年時代。
透過導覽介紹,可以看到“真三不朽”的精神所在。
中國傳統士人之三不朽者 ,立德、立功、立言。據說,歷史上能做到這“三不朽”的只有兩個半人:一個是孔子,另一個是王陽明,曾國藩只做到了半個“三不朽”。
王陽明的“立功”,多次替朝廷平叛,從無敗績,乃名傑出軍事家。
王陽明的“立德”,提出致良知,知行合一,而且桃李滿天下。
王陽明的“立言”,創立與程朱理學分庭抗禮的心學,成為儒學又一宗。
王陽明一生的功績很多,主要概括為贛南剿匪,平定寧王朱宸濠叛亂,安定廣西部落等等。
心學的發展史,第一次是在貴州的龍場,王陽明悟出了“心即理”,提出了聖人之道,吾性自足。
第二次在平定寧王之亂後,提出了,知行合一,致良知。第三次是晚年的天泉證道,提出了四句教。
王陽明因反對宦官劉瑾被貶至貴州龍場當龍場驛驛丞,寫了“教條示龍場諸生”,史稱龍場悟道。
處於困境的王陽明,對《大學》的中心思想有了新的領會,他認為“心”是萬事萬物之本源,世上的一切都由“心”推演得來,受“心”的支配。
王守仁於54歲時,辭官回鄉講學,在紹興、餘姚一帶創建書院,宣講“王學”,並在天泉橋留心學四句教。
四句教就是:“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台胞權益保護交流團,8月7日到11日前往浙江參訪交流,走訪浙江杭州、烏鎮、寧波等地,跟杭州律師事務所、西湖區地方法院、烏鎮法庭以及參觀多家台資企業,8月11日參訪王陽明故居。交流團成員包括:團長台北商業大學副校長劉瀚宇,團員雲林科技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教授吳威志、文化大學法律研究所助理教授徐名駒、理明律師事務所律師陳貽男、寬信聯合律師事務所律師陳麗玲、建業法律事務所主持律師張少騰、中理法律事務所執行長、律師楊智綸、台灣中評通訊社總編輯林淑玲以及台灣中評通訊社特派員黃文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