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台州:藥都臨海迎來綠色嬗變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7-08-16 11:46:37


俯瞰臨海醫化園區。
  中評社北京8月16日電/在民營經濟活躍的台州灣北岸,臨海人用17年時間,在一片荒灘海塗之上,築起了一個在業內舉足輕重的醫化產業園。每年,數以百萬噸的原料藥,從這裡發往全球各地,經過二次加工制成藥丸、膠囊,惠及千萬患者。

  浙江日報報道,如今,醫藥化工已成為臨海的支柱產業之一,年產值近200億元,占全市工業總產值的三分之一以上。得益於醫藥園區的發展,原本依靠出海討生活的周邊百姓,洗腳上岸發展,生活條件得以改善。然而,“藥都”快速崛起的背後,付出的是高污染、高能耗的沉重代價。醫藥產業給百姓帶來真金白銀,也帶來廢氣、廢水、廢渣和對百姓身體健康的威脅。

  近年來,臨海醫化園區痛下決心,打破落後產能的“壇壇罐罐”,以污染物減量化、資源化,倒逼企業轉型升級。不久前,園區成功通過國家循環化改造試點,被國家發改委點贊,成為綠色發展的典型樣本。從灰色到綠色,從高污染的工業區到宜居宜業的產業新城……臨海醫藥園區在產業轉型升級的艱難歷程上,找到了發展的方向,也找回了發展的自信。

  朝陽產業遭遇成長煩惱

  “今年夏天,村民家裡的窗總算敢打開了。”7月26日,在臨海杜城鎮土城村採訪,皮膚黝黑的村支書金先國深吸了一口氣。這是臨海醫化園區實現循環化改造後,百姓最直接的感受。

  土城村緊鄰臨海醫化園區,最近距離不足500米,多年來,村民們對這個“鄰居”有著複雜的感情。醫藥園區未建之前,灘塗邊的土城村是遠近聞名的經濟薄弱村。“相親的姑娘,一聽到是土城村的小夥子,轉身就走了。”金先國笑著說。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