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浙江泰順:修復遮風避雨的精神家園
http://www.CRNTT.com   2019-05-27 10:39:06


 
  在勘察設計階段,古建院設計人員對散亂的構件進行了系統性的編號整理,經過6個月的反覆甄別,根據榫卯特征、構件形體等規律找出其原有位置,之後在現場對木構件的保存情況開展調查,並對木構件使用阻抗儀、應力波等現代設備,判斷其殘損情況,制定加固方法以保證歷史信息的完整性。為使廊橋修復盡可能使用原來材料,在綜合考慮構件受力特征和構件殘損的情況後,對糟朽和開裂嚴重的伸臂梁、木拱架、木平梁、柱、梁、枋等構件採用墩接、鑲補、拼接和鐵件加固的方法進行處理,保證其可以再次利用。

  保護建成遺產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不讓傳承和再現它們的建造技藝失傳。2009年,木拱橋營造技藝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而本次廊橋災後修復工程正是廊橋營造技藝活態傳承的一次成功實踐。

  每一座受災廊橋都由一位當地有名的非遺傳承人、相關石瓦匠人和一家具有文物資質的施工單位協同修復。在前期整理構件時,非遺傳承人對存疑構件進行辨別,有效提高了構件位置辨識的準確度和效率。在後期修復過程中,非遺傳承人按照傳統要求,在相應的時間伐取符合要求的木材並加以乾燥處理,而後按照廊橋保留構件的形態,在理解原橋設計的基礎上計算和製作構件榫卯,並按傳統方式安裝搭設廊橋主體構架;橋台部分則交由掌握傳統石磡堆砌技藝的匠人進行反覆推敲,按原位歸安並補齊缺失;磚瓦灰塑傳承人、民間木雕傳承人等組成團隊對瓦片的長度、寬度、厚薄、重量、每片瓦的擺放位置進行充分考量。非遺傳承人、傳統匠人的參與,使廊橋的整體質量、傳統風貌、技術工藝得到了保障,同時鍛煉了後輩工匠。

  通過認真分析廊橋衝毀時的錄像,我們發現橋體在受水衝擊時,主要從橋台或橋墩開始。傳統橋台往往採用土包石工藝,內部鬆弛易衝散,是廊橋的薄弱部分,針對這些薄弱部位,我們特地採用現代材料和現代工藝予以結構補強。工程竣工後,大家積極開展預防性監測,在牛頭梁、三節苗等部位安裝感應器,實時監控拱架受力情況,保證及時、準確地掌握廊橋狀況,並陸續展開廊橋保護修繕技術導則和災後修復工程報告等保護研究工作,使廊橋的保護更加科學、準確和超前。

  輾轉於浙南泰順蜿蜒的山路上,你往往會在某個轉角與形似垂虹、狀如彎月的廊橋不期而遇。廊橋默然屹立,溪水如脫兔奔流不息,飄逸的屋頂輪廓襯托著遠山如黛的漫漫天際,一幅“長虹飲澗、新月出雲”的優美畫卷徐徐展開。泰順廊橋,是當地民眾積極參與、捐資而建的鄉村文化遺產,承載著繁衍於此的集體記憶。廊橋的災後修復,不僅使文化遺產的物質載體得以重生,還激發了當地民眾情感深處的歸屬感,為當地的文化、旅遊、經濟發展注入活力。

  來源:人民日報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