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浙江實踐“兩山”經驗 做百姓的“幸福靠山”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7-06-06 10:41:34


 
  近年來,宋青藍目睹著浦江的環境之變,也看到了浦江未來發展的活力。在浦江水環境綜合整治中,他順勢關閉了自家的水晶加工作坊,轉而開辦起葡萄種植家庭農場。告別過去機器轟鳴、灰塵滿面的生活,宋青藍不是沒有盤算過其中的得失。小作坊雖可以帶來每年近50萬元的收入,但與之相隨的卻是家門口的牛奶河和空氣中彌漫的粉塵。在他眼裡,這是一筆透支子孫未來的虧本賬。

  洗去塵垢的綠水青山變為聚寶盆,“小葡萄”也長成浦江農民致富增收的“大產業”。數以千計的浦江人如宋青藍一般,告別“低小散”加工作坊,集體奔向綠富美。如今,浦江已有146家葡萄專業合作社、235家家庭農場、1萬多戶種植戶登記在册。去年,浦江葡萄產值突破7億元,成為全縣第一大農業產業,並全面接軌互聯網,產業發展欣欣向榮。

  再把目光投向浙江“南大門”溫州。都說溫州人從商精明,43歲的溫州商人白瓊璟的“生意經”就蘊含獨到的智慧。他有著“雙重身份”,除了公司董事長外,還是家喻戶曉的環保達人。2010年在墨西哥坎昆舉行的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上,他以自己創辦的中國首個“零排放”市場為例,向世界推介了中國碳匯林業的“溫州做法”。從那時起,這位溫商三度受邀出席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被視為中國企業綠色環保力量的代表。

  2008年,正在溫州市鹿城區臨江鎮江南村擔任黨支部書記的白瓊璟第一次聽到“碳匯”這個詞。當時村內林地少,經濟效益低,他了解到,如果種植碳匯林,每畝樹林能得到800元的政府補貼。於是,為優化環境,也為使農民增收,他親身參與種植碳匯林,並慢慢理解了植樹造林的深層意義。“碳匯林是一種清潔機制,通過造林的方式,抵消一部分工業源二氧化碳的排放。”從那時起,他開始了自己的植樹造林計劃,並沿著這個方向一路堅定地走下去。

  如今,已是白瓊璟植樹造林的第9個年頭。幾年間,他創辦了宏錦鞋材市場,還帶著市場中300多個經營戶,一起植樹造林購買碳匯,抵消市場排放的二氧化碳,打造出全國首個“零排放”市場。緊接著,他又發起中國綠色碳基金溫州專項組,募集資金1.2億元,籌辦起28個碳匯基地、33萬畝碳匯林。

  有人說,白瓊璟不務正業,把做生意的精力都投在了環保裡。他卻不以為然:“環境不僅是一座城市或一個國家的事,也是全世界都需要重視的事。”這位環保企業家欣喜地發現,他想做的事,正一件件變為現實。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