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浙江:“一畝山萬元錢”高效生產模式助農增收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5-04-21 07:04:02


 
  “比如,11月下旬到12月上旬都可以覆蓋,但考慮到不要對竹子本身產生損害,一般我們會根據節氣,選在過年前50天左右。”他說,根據覆蓋時機的不同,每畝竹林的覆蓋效益在1萬元到5萬元不等,“棉被”的成分、厚度,都會對出笋的效果有影響,覆蓋技術的應用推廣,不是簡單的複制,必須因地制宜。

  除了技術,成本、精細管理也是覆蓋技術大面積鋪開的障礙。沈雨庭告訴記者,笋的這層“棉被”價格不菲,除了礱糠、稻草、菜餅肥料等原料成本,蓋“棉被”就得十來天,待到挖笋完畢,還要把這層“棉被”及時撤下來,加上必須進行精細的日常打理,全程需要增加大量人工投入。

  “除了老沈家包下的這片林場,長興縣還有兩個鄉鎮在嘗試這樣的覆蓋技術,總面積加起來只有20畝。”何國慶說,覆蓋技術雖然效益好,但也要求“功夫下得深”。何鈞潮也告訴記者,推廣這些年,在臨安30萬畝的雷竹林中,目前採用覆蓋技術的在6萬畝左右,這其中大約有6到7成的人是懂技術的。

  經營要有新思維

  “技術雖然難,但是精細打理還是可以出效益。”何鈞潮說,最難的還是如何讓更多的竹農掌握這門技術。在邵觀夫打理的合作社,13個社員的竹林都是15年左右“正當壯年”的好竹林,再加上有邵觀夫這樣一批懂技術的人,合作社的笋拿去批發市場,每斤的價格能比其他人高出一元。

  對邵觀夫來說,一元的差價還不足拉開笋的“技術差距”。“毛估估,合作社去年產了30萬斤笋,就算是售出價格高出一元,我們也只是增加30萬元的收入。”他說,自己也想把笋賣上互聯網,但吃笋講究“鮮”,放一晚上,笋的味道就大不如前,保鮮、物流、品牌、加工這些環節,都要琢磨起來。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