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浙江三千餘家文化禮堂成農村“精神文化地標”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5-05-25 09:22:55


雷甸村村民在文化禮堂外扎蠶繭。
 
  在當天舉行的禮儀傳習活動中,東衡村的民間藏書家、詩詞理論研究家陳景超老先生給孩子們舉行了學童進學禮。天真活潑的孩子們先是對陳景超老先生行拜師禮,互相行友好禮,然後對父母行感恩禮,對國旗行致敬禮,最後對所有觀禮的來賓行答謝禮。
 
  東衡村民正在踐行著“勤耕作,好讀書。存遠志,明禮儀”的村訓。
 
  兩年間從“要我建”到“我要建”
 
  在文化類型中,傳統文化是精神文化的根和魂。優秀傳統文化是滋養人心的文化,是讓人留得住記憶的文化,是鑄就人的靈魂的文化。
 
  湖州德清縣雷甸鎮雷甸村作為江南水鄉,“蠶文化”是其傳統文化重要主題。為祈福來年蠶桑大豐收,雷甸村一直沿襲著“剪蠶話、跳蠶舞、做蠶圓、寫蠶語、送蠶神、贈福袋”等禮儀。
 
  在村文化禮堂門前的舞台上,兩位蠶娘坐著花轎撒下蠶花,為了討個好彩頭,村民熱熱鬧鬧地撿蠶花,雷甸人心中深深的鄉土情結就這麼被激活了。
 
  雷甸村文化禮堂在建設的過程中,村民自發地捐錢、捐物、捐工、捐節目、捐場地,村民忻會根捐出魚叉兩把,徐漢榮捐出船櫓兩只,沈林根不僅捐出魚簍三只,還捐出六工……捐物、捐工、捐節目、捐錢的紅榜寫滿了一整面墻。
 
  文化禮堂也正是靠著每一位村民,建起了珍珠非遺文化館,將當地延續至今的珍珠文化進行保留和傳承,喚起當地村民對往昔生活的集體記憶,使文化禮堂散發出濃鬱的水鄉鄉愁。
 
  經過兩年的探索實踐,全省各地已經形成了廣泛的共識,對農村文化禮堂的認同度越來越高,參與熱情越來越高,各地從“要我建”到“我要建”,村民從“要我來”到“我要來”,農村文化禮堂越來越顯示出其生命力,呈現良好的發展態勢。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