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浙江紅土地的傳承與嬗變(圖)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5-08-29 12:13:49


 
  上海市新四軍歷史研究會浙東浙南分會會員張屺,年輕時曾轉戰浙東大地。他平時生活十分節儉,一張餐巾紙也要撕開來分兩次使用。可他在生前慷慨地把畢生積蓄40萬元捐獻給了四明山鎮希望小學。

  這些年,一批批老同志、老戰士都不約而同地攜親屬子女,來到陵園碑前,追尋往日曆史風雲,向青少年和游人講述當年與日寇艱苦作戰的動人故事。

  這段紅色歷史,在當地人心中同樣沒有褪色。現年已經72歲的餘姚市新四軍歷史研究會副會長吳國強,一直致力於四明山革命歷史材料的收集,先後出過7本書。如今他是這片紀念碑林的義務管理員,“我從小聽著革命故事長大,現在我退休了,跑遍全鎮各個村和上海、上虞等地尋訪老戰士,要把這些故事整理成册,一代一代傳下去。”他說。

  在這裡,革命烈士除了拋頭顱、灑熱血的事跡,還流傳著一段凄婉動人的佳話。1940年,上海同德醫學院20歲的女學生徐志遠,與熱戀中的上海滬江大學附中學生成君宜,在上海拍了一張合影照。1942年,成君宜奉命奔赴浙東抗日戰場。臨行前兩人約定,各自珍藏好這張合影,來日結良緣。

  當年的四明山抗日根據地,戰鬥激烈,傷員很多,醫務人員奇缺,成君宜寫信盼望學醫的徐志遠能來相助。但當徐志遠來到四明山,成君宜已在戰鬥中犧牲。悲痛中的徐志遠並未離開,懷著對成君宜的思念和愛,她投入了戰地醫療中。抗戰勝利那一年,徐志遠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新中國成立後,她成為海軍青島療養院院長。

  1987年春天,徐志遠終於回到闊別40多年的四明山,找到了成君宜的陵墓,並許下百年之後在成君宜墓旁歸息的願望。如今,在餘姚桃花嶺成君宜烈士墓的附近,埋了徐志遠的一捧骨灰。

  “有一種生命,可以永遠定格在最美的青春。”聽著烈士們的故事,尋訪的青年志願者無不感慨。梁弄鎮大學生村官張科覺得烈士離他們不再遙遠:“他們的信仰、他們的情懷,讓我們覺得可敬可親。”

  現在,每年的紀念日前後、節假日期間,大批的當地市民和來自上海、杭州等地的社會各界人士,都不約而同前來,深情緬懷英烈。

  革命老區展新顔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