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杭州西湖:湖平長似鏡 月好最宜秋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5-09-27 10:46:24


  中評社北京9月27日電/湖山十景·平湖秋月

  王洧(南宋)

  萬頃寒光一席鋪,

  冰輪行處片雲無。

  鷲峰遙度西風冷,

  桂子紛紛點玉壺。

  平湖秋月,這處中秋賞月勝地,即便未到過杭州西湖,想來也不會陌生,於詩詞樂曲中多次邂逅了。宋代孫銳寫平湖秋月:“月冷寒泉凝不流,棹歌何處泛歸舟。白蘋紅蓼西風裡,一色湖光萬頃秋。”

  作為“西湖十景”題名景觀之一的平湖秋月,始自南宋。不過當時平湖秋月并無固定景址,更多是時間維度上的景致,而非空間概念。所以宋人詩中寫“棹歌”“泛舟”。及至明萬歷年間的西湖十景木刻版畫,《平湖秋月》一圖所選場景仍是游客在西湖船上舉頭望月。現在所見平湖秋月“一院、一樓、一碑、一亭”的臨湖水院,是成型於清康乾時期的格局。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皇帝禦題“平湖秋月”四字景目,并立碑築亭,將湖邊原來的龍王堂改為禦書樓。乾隆十六年(1751年),皇帝題寫詩文,刻在禦碑背面。前幾年,西湖為申遺,複建了白墻黛瓦的圍墻。

  水和月,為什麼在此時此地融匯成絕佳的組合、獨特的存在?清代《西湖志》早已給出簡潔精當的解讀:“蓋湖際秋而益澄,月至秋而愈潔,合水月以觀,而全湖之精神始出也。” 涼爽的秋夜,沿白堤信步行至平湖秋月。閱讀歷史感厚重的禦碑,穿過典型傳統園林建築的月波亭、九曲橋,站在伸向湖面的臨水平台上,被夜色和波光環抱,只覺得和湖面無比貼近,月色掬水可得。再加上空氣中彌散的桂花甜香,周圍被燈光點綴的亭台樓閣,引人生發月中桂子、瓊樓玉宇的浮想,惟欲“乘風歸去”。

  西湖賞月,是文人雅興,也是市井民俗。舊時杭人,七月十五中元節也有賞月的習俗。農歷七月半,時已近清秋,又是立秋節氣過後的第一個月圓夜。

  講到這裡,當然不能不提與西湖半生纏繞的明人張岱。就像《湖心亭看雪》將西湖的雪寫到極致,一篇《西湖七月半》,寫盡西湖月和看月人的情態。“人聲鼓吹,如沸如撼”“篙擊篙,舟觸舟,肩摩肩,面看面”的描摹,足見當時游湖賞月習俗之盛,幾乎都是闔家出動、傾城而出。每每重讀張岱描繪的“名為看月而實不見月”“身在月下而實不看月”“亦看月而欲人看其看月”等人間世相種種,不由會心而笑;讀到“月如鏡新磨”“或匿影樹下,或逃囂裡湖”的意趣,更叫人向往。有“好友佳人,邀月同坐”,即使不是在像平湖秋月這樣的名勝景點,都能享受月色秋色,感受情誼長久。(來源:《人民日報》)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