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頁 第2頁 】 
學貫中西熱血抗日:還原真實的張學良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7-04-27 15:52:18  


1927年的張學良。
  張學良,字漢卿,1901年6月3日生於遼寧省台安縣張家窩堡,父親張作霖是奉系軍閥首領,北洋軍閥的末代領袖。

  張作霖出身綠林,深感門第微賤,吃盡了沒文化的苦頭,為改換門庭,光宗耀祖,張作霖極為重視對子女的教育,尤其是對長子張學良的教育。他一心想將張學良培養成為知書達理、具有遠見卓識的文武全才。

  張學良6歲時,張作霖就請了當地的舉人、名儒做張學良的家庭教師,學習《三字經》、《百家姓》、《四書》《五經》等傳統文化,從而奠定了張學良“忠”“孝”的思想基礎。

  當時流傳在民間的歷史英雄岳飛、文天祥、戚繼光等人的英雄事蹟強烈地震撼著張學良的心靈。

  張學良出生的年代,正是中華民族災難深重的時候。1905年日俄戰爭,俄國戰敗,東北成了日本獨霸的地方。張學良看到日本婦女花枝招展在中國的土地上招搖過市,他感到這是中國的恥辱。

  1921年,張學良到日本觀秋操,日本軍方故意耀武揚威、不可一世,張學良十分反感,決心“整軍經武”充實軍力。他回國後,購置飛機,建立了中國第一支空軍。

  ●博學多才學貫中西

  張學良將軍博覽群書,學貫中西,不僅會打槍使彈,還會開汽車、駕駛飛機。

  張學良講得一口流利的英語,可以直接與外國人交談,“西安事變”談判時,他用英語與蔣介石的顧問端納(英籍澳大利亞人)、宋美齡、宋子文交談,用歐美的歷史故事和當時的局勢說服他們團結合作共同抗日。

  張學良學習英語起步較早,但他的英文基礎還是在基督教青年會時期打下的。

  1917年,張學良加入了基督教青年會。當時,張學良曾任瀋陽基督教青年會會長,會中有專設的英文夜校,所有課程全由外籍幹事親自講解。後來,赴美國留學歸來的閻寶航,做了青年會的總幹事,他每天教張學良兩小時英語,介紹國際情況、西方風俗習慣,使張學良的視野大為開闊。

  對於張來說,參加基督教青年會並不是為了信教,而是為學習外語和西方的科學知識。

  ●騎摩托車往返京津

  張學良不止一次駕機翱翔藍天,有時一些特別機密的會議,也都是他親自駕機前往,即使坐汽車張學良也總喜歡親自駕駛。

  “張學良愛好廣泛,喜歡嘗試新事物。”楊中州教授講述了一個發生在“九•一八”事變前的真實故事。

  上世紀30年代初,摩托車剛傳入中國,張學良將軍就喜歡上了這個“洋玩意兒”,自己也買了一輛。從北京騎到天津,再從天津返回北京,張學良騎摩托車在兩地間往返,行程中的勞累以及長時間的吹風使他患了重感冒,住進了北京協和醫院。

  收藏文物字畫與張大千成了終生好友

  上世紀30年代初,張學良在北京琉璃廠看上了一幅山水畫,此畫已被畫家張大千以400元預訂。年輕氣盛的張學良出價600元,當即買走。事後,張學良覺得不妥,欲向張大千道歉。後來,他聽說張大千到了華山,特意赴張大千住處拜訪。

  張大千很是感動,為張學良畫了一幅《華山山水圖》,張學良大喜過望,又設宴隆重款待。由此,張學良與張大千結下了深厚友誼,成了終生好友。

  30年後,張大千舉辦畫展,離開臺北時,有人送來一個包裹,拆開一看,原來是30年前張學良從琉璃廠“豪奪”的那幅山水畫。

  張大千逝世後,張學良面對遺容深深三鞠躬。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