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人民的總理扭轉西方對中國官員偏見(圖)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8-05-26 15:22:43  


5月24日,溫家寶在四川汶川映秀鎮回答中外記者提問。(中新社圖)
  中評社香港5月26日電/5月24日,汶川地震重災區映秀鎮,中國總理溫家寶與來訪的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一同在映秀中學的廢墟前接受中外媒體采訪。參與這次震中采訪的英國《泰晤士報》記者珍尼在報道中寫道,中國總理在回答提問時表現出了一種“不同尋常的坦率”。環球網報道,從地震發生後時間奔赴災區那一刻起,溫總理的親民形象不斷感動著國際媒體,西方媒體在這種對中國領導人稱呼的變換中部分改變著自己的偏見。

  在這篇《一次地震能否改變中西方關系?》的文章中,《泰晤士報》寫道,當溫家寶來到這座距離震中最近的小鎮,他的臉上真誠地顯露出對大自然的力量以及包圍著他的巨大悲劇的驚嘆。他站在映秀中學的廢墟上說:“過去這里曾是個美麗的地方,是大熊猫生活的地方”。他用手指著的那座山如今已變成一座公墓,大約8600名遇難者長眠于那里。

  《泰晤士報》說,這已是溫家寶震後第二次趕到災區,對潘基文來說卻是第一次。溫總理決定改變中國領導人過去不願外國政要訪問的做法,選擇一種開放透明的態度。文章說,溫總理邀請了一組外國媒體記者(其中只有《泰晤士報》一家報紙)隨他一同去災區采訪,“這是中國過去從未有過的開放”。當13名外國記者登上軍用直升機時,駕駛員都感到驚訝。

  《泰晤士報》稱,飛機降落幾分鐘後,中國總理立即准備召開記者會,過去,他一年通常只會見一次記者,那是在每年的兩會後,內容也不會有太多意外,但自從5月12日現代中國遭遇最大規模地震後,溫總理就讓人感到充滿了意外。

  “在這個對壞消息有著長時間淡化傳統的國家,溫總理的回答顯示出不同尋常的坦率”,《泰晤士報》說,溫總理選擇了一種在西方國家更常見的領導風格,西方領導人需要擔心自己的選民,而溫總理的的做法很可能幷不只限于他個人。

  自地震發生以來,國際媒體對沖在救災一綫的溫總理充滿贊譽。美聯社稱“人民的總理是救災英雄”。德國《世界報》說“哭泣的總理感動了中國人”。文章稱 “溫家寶是中國政府的首腦,在這次的地震災害中世界認識了一個全新的總理:富有人情味的政治家,爲人民的不幸而哭泣”。新加坡《聯合早報》也在其評論中稱,“中國式總理”,西方無法複制。

  “以往在西方媒體眼里,中國官員總是官氣十足,它們認爲中國官員喜歡做秀,比如說話愛背著個手,發言都是套話官話。所以,它們對中國官員的報道存在某些偏見。”中國社科院中歐問題研究所中歐問題專家趙俊杰告訴環球時報•環球網記者。但在此次救災活動中,外國媒體看到,中國政府官員,無論是高層領導,還是基層幹部都涌現出很多感人事迹。

  趙俊杰認爲,《泰晤士報》這篇報道確實是客觀描述了中國總理在救災活動中的表現,加上此前其他西方媒體對中國政府救災表現得客觀報道,對扭轉西方媒體對中國官員整體的偏見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趙俊杰說:“這次《泰晤士報》的文章所描述的話,就我個人來講完全說出老百姓的心坎話。中國領導人胡主席和溫總理在此次地震中所表現的親民風格,顯示了泱泱大國領導人對中國老百姓那種鞠躬盡瘁的精神。溫總理的個人風格和魅力打動了很多人,包括中國百姓和西方媒體。”

  “中國領導人所展現的人文關懷一直就存在,西方此次如此關注是因爲在重大災難面前,中國領導人的人文關懷表現得更爲突出”。上海國際問題研究所美國研究室副主任張鐵軍26日在接受環球時報•環球網記者采訪時說,這次地震發生在中國創建“和諧社會”的大背景下,“中國政府表現出的透明度和自由度,中國媒體展現的人文關懷精神都必然更深地影響中國社會,以及西方看待中國的目光”。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