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月23日電(評論員 喬新生)2023年中國國民生產總值增長5.2%,在主要經濟體中處於領先地位。但是,這並不妨礙西方一些經濟學家對中國經濟發展前景持悲觀態度。按照西方國家經濟增長模式,中國已經進入償債高峰期,“修復負債表”成為絕大多數市場主體必須考慮的問題。由於大量資金用於清理債務,投資增長不如預期。再加上國際形勢持續惡化,出口面臨巨大的壓力。因此,西方國家經濟學家認為中國經濟增長已經到達頂峰。中國要想趕上美國,沒有可能性。這種攀比心理,一方面充分反映出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競爭邏輯。另一方面也充分說明,西方經濟學家並不瞭解中國經濟增長的內在規律。
首先,中國經濟的確到了盤點時期。正如人們所看到的那樣,經過長達40年高速增長,中國有必要反思經濟增長模式,修正中國經濟發展方向。投資拉動經濟增長模式,給中國帶來了繁榮,同時也帶來了一系列的問題。環境污染、貧富不均,將會在很長時期內制約中國社會發展。解決環境污染問題,改善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需要中國尋找新的經濟發展模式。解決貧富不均問題,需要加大收入分配改革力度,中國正在承受改革的陣痛。
但是,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能把人與自然的關係看作是緊張的對立關係。中國之所以強調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就是已經充分意識到,衹有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係問題,發展才可持續,人類生存才有意義。
解決收入分配不公問題方面,不能劫富濟貧,搞平均主義,而應該在發展過程中,按照循序漸進的原則,逐漸縮小收入分配差距,實現共同富裕。
中國已經進入反思時期,著力解決長期無法解決的問題。經濟增長速度放緩,既是為中國經濟的下一步增長儲蓄能量,同時也是在修正航向,早日實現中國式現代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