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41年秋,冀中平原的抗日鬥爭進入困難階段,日偽軍"掃蕩"日益殘酷,百姓苦難深重。(中評社 高映竹攝) |
中評社河北12月1日電(記者 高映竹)“地道戰,嘿,地道戰,埋伏下神兵千百萬……”這首歌可以說是家喻戶曉。每當人們唱起這首歌,就會有衝天的豪氣油然而生,《地道戰》中講的那個冀中軍民抗戰的故事,使每一個中國人都為之鼓舞。
昨日,香港涉台媒體高層河北參訪團抵達冉莊鎮,參觀聞名中外的冉莊地道戰展廳和地道地址及地下作戰設施和地上遺址保護區。
冀中冉莊地道戰展廳按照時間順序,記錄了從七七事變華北淪陷到中共領導全民抗戰到戰略相持游擊戰術再到抗戰勝利的歷史,紀念館利用史實文物、數字科技模擬等方法讓遊客可以深刻了解有關地道戰的那段歷史。
1937年七七事變後,日本侵略軍的鐵蹄踏進華北,冉莊人民為保存自己,抗禦外侮,開始挖地道。地道鬥爭最初是在距離敵人據點較近,受敵人騷擾最厲害的村莊產生的,是個群眾叫做“蛤蟆蹲”的簡單防身洞,但隱蔽性較差。經過不斷的發展,地道由單口洞發展為雙口洞、多口洞和戰鬥地道,村村相通,四通八達,形成了獨特的地下長城。冉莊人民就是利用地道的有利地形積極展開戰鬥,神出鬼沒,出奇制勝,日軍“寧繞黑風口,不從冉莊走”由此得來。
展廳裡還收藏著當年挖地道用的鎬、鍁、轆轤、土筐等工具,地道內使用的油燈碗、油罐、油勺、土話筒、土手電筒、剪刀、鉗子等用具,作戰用的手槍、土炮、長槍、手雷、火槍、連環雷、木箱雷、鼠夾雷、大刀等武器。張森林、李連瑞、李九德等一批革命烈士的遺物,冉莊的群眾們全民皆兵為抵抗日軍侵略眾志成城,不屈不饒,敢於犧牲的精神真是令人敬仰。
冉莊地道戰遺址,有一段長長的經過整修的地道,直通街中心,供游人參觀、體驗。地道裡彎彎曲曲、時寬時窄、時高時低,窄的時候僅容一人勉強擦墻行走,高不足1米6,八尺大漢需彎腰走完全程。事實上,真正的地道以十字街為中心,有東西南北主要幹線4條,長4.5裡,南北支線13條,東西支線11條;有西通東孫莊、東北通姜莊的聯村地道;還有向東南通隋家墳和河坡的村外地道。冉莊地道全長約30裡,是一道村村相通、四通八達、能進能退、能攻能守的地道網。
冉莊地道戰是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華北抗日主戰場上一處極為重要的戰爭遺址,是冉莊人民光輝鬥爭業績的歷史見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