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評論》第267期目錄 |
中評社北京3月1日電(記者 海涵)由中評智庫基金會主辦的第267期《中國評論》月刊2020年3月號已出刊,本期《中國評論》刊發了關於新冠肺炎疫情、台灣“二合一”選舉結果、國民黨未來走向等議題的獨到分析。內容精彩,值得一讀。
本期“智囊闊論”欄目刊發了《多重風險治理大考中的民族復興之路》一文。該文作者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高研院、法學院副教授田飛龍表示,2018 年以來,中國的復興之路面臨著來自三個相關維度的治理大考:第一,全球治理維度,2018 年3 月開始的中美貿易戰確定了中美競爭秩序的基本框架,也刺激中國對全球治理提供更完備的知識與制度公共品,強化與世界各主要經濟體的深度經貿合作,並藉助“一帶一路”擴展中國的經濟戰略域外空間和資源,形成一種多層次的彈性抗壓體系;第二,“一國兩制”維度,這是中國國家治理的特殊領域,是中國與世界就現代化議題達成底線共識與合作默契的特殊制度安排,中國以強烈的現代化意願和主權節制性建構了一種對主權國家憲制秩序有所偏離的特別行政區制度,但2019 年的香港反修例運動和2020 年初的台灣大選造成“一國兩制”的觀念認同危機及制度模仿擴展的困難,“香港台灣化”成為對抗性政治趨勢;第三,2020 年初爆發擴散的武漢新冠肺炎危機,暴露出中國主體性國家治理能力與社會集體行動能力的諸多短板,中國啟動了超強的隔離性管制與全國性動員,將疫情防控與人民生命健康放在首位,但經濟負面影響與社會合作短缺也不斷浮現,“多難興邦”再次成為復興道路上的現實性挑戰。
本期“智庫報告”欄目聚焦2020年台灣地區領導人選舉結果,共刊登了四篇文章,分別是《從“二合一”選舉及其結果看台灣政治的新特徵——一種結構分析的視角》、《對台灣大選與其後續發展之剖析與展望》、《蔡英文連任後的台海兩岸關係前景堪憂》及《武漢疫情與兩岸關係“內捲化效應”》四篇文章。
在《從“二合一”選舉及其結果看台灣政治的新特徵——一種結構分析的視角》一文中,北京大學台灣研究院教授兼院長李義虎表示,導致2020台灣“二合一”選舉結果的原因有以下幾個:第一,所謂多種因素中既有內外因素,也有表里因素,它們發生了綜合交叉、複合疊加作用,而不是單一機械作用。第二,這些內外、表里因素造成了“蝴蝶效應”和“灰犀牛效應”,而非人們熟悉的“鐘擺效應”、“骨牌效應”,也沒有發生“黑天鵝效應”。這是觀察這次選舉及結果絕不能忽視的地方。第三,除了前述原因外,更應回頭查看分析台灣內部這些年到底發生了哪些重要的變化,這些變化促使台灣政治有了新的演變規律和軌跡,大幅度推使本次選舉出現了這樣的結果。換言之,這些變化是多年來就形成的,並不是僅在這次選舉中產生的;它們有些可能對選情及其結果產生直接影響,有些也可能衹起了一些間接作用,但在總體上可視為理解當下台灣政治、包括選舉操作的大的背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