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劉遵義答中評:如何打通大灣區內部四要素?
http://www.CRNTT.com   2019-02-05 00:12:24


香港中文大學前校長、藍饒富暨藍凱麗經濟學講座教授劉遵義
  中評社香港2月5日電(記者 張心怡)香港中文大學前校長、藍饒富暨藍凱麗經濟學講座教授劉遵義日前對中評社記者表示,粵港澳大灣區整合等同於小型全球化,需要將內部商品與服務、人員、資金、訊息打通,才能獲得良好發展。

  劉遵義表示,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其實等於一個小型的全球化,對香港、澳門、廣州與深圳等11個城市的發展都有益。目前大灣區內基礎設施也開始投入建設和使用,但有一個最大的挑戰就是,粵港澳大灣區內的商品與服務、人員、資金、訊息是“四不通”,不能“打成一片”,如果不能“打成一片”,就還是三個不同的經濟體。

  劉遵義談到,在商品流通方面,應該考慮將大灣區打造成一個“大保稅區”,開放其它九個內陸城市成為保稅區,在大灣區內實行0關稅政策。商品在進入大灣區後,就可以自由流通,但從大灣區再進入內地,就要徵收關稅。同樣,大灣區內服務業也應當允許在有條件下流動。

  “在人員自由流動方面,建議大灣區內有正式戶籍居民,居住滿五年,就可以申請“通行証”隨時來香港、澳門,這樣才能‘打成一片’。”劉遵義說,過境就業的個人所得稅稅務問題的確比較複雜。但以歐洲很多居住在邊境城市的民眾為例,他們採用的方式是,可以過境就業,但只需負擔居住地的個人稅務。大灣區內居民可以比照歐洲邊境城市的方法處理。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