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1月9日電(作者 林冈)“習馬會”在新加坡隆重登場是七年多來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自然結果。2008年5月以來大陸的海峽關係協會(海協會)和台灣的海峽交流基金會(海基會)通過11次協商,簽署了23項協議。大陸的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國台辦)和台灣的大陸事務委員會(陸委會)自2014年以來建立了定期對話機制。此次“習馬會”,就兩岸的事務性和政治性議題廣泛交換意見,拉開了兩岸高層政治對話的序幕。在過去兩年中,有關兩岸領導人的會面議題,不時有人提起,此次正式登場,可以說是水到渠成,也是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從淺水區進入深水區後的一次重大突破。“習馬會”後,兩岸正在商談的貨物貿易協議和兩會互設辦事機構問題,可望在較短的時間得到解決;國台辦和陸委會可望率先設立兩岸熱線,處理緊急問題,管控矛盾分歧。有關“九二共識”的內容、台灣參與國際活動、徹底化解兩岸敵意等議題,經兩岸領導人深入交換意見後,亦可望逐步得到解決和妥善處理。
“習馬會”體現了兩岸領導人求同存異的高度智慧。在兩岸領導人公開會面場合,雙方都表明了鞏固“九二共識”、維持台海和平、致力振興中華的立場和決心,其微妙的差異點是習近平強調要“保持兩岸關係發展正確方向”,馬英九則強調要維持台海和平現狀。在兩岸領導人閉門會面場合,馬英九強調“兩岸在1992年11月達成共識,內容是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但對其涵意,認知有所不同,可以用口頭聲明的方式,各自表達,這就是九二共識,一中各表。台方的表述,不涉及兩個中國,一中一台,台灣‘獨立’,因為那是‘中華民國憲法’,所不容許。”對此,大陸方面的回應是:“九二共識”表明“大陸和台灣同屬一個中國,兩岸關係不是國與國的關係,也不是一中一台”。對於台灣領導人有關“一中各表”的說法,大陸方面既沒有否認,也沒有承認,而是耐心聽取,讓時間解決問題。
兩岸領導人在公開會面場合確認“九二共識”,在閉門會面場合就“九二共識”的內容進行深度溝通,是此次“習馬會”的一大看點。鑒於雙方在“誰代表中國”問題上存在政治歧見,此次會面以兩岸領導人的身份和名義舉行,見面互稱先生,充分體現了雙方基於共同認定的一個中國原則,擱置爭議、相互尊重的精神。這一權宜性的安排意味著,雙方對同一個中國的重叠性的主權宣示,也就是對一個中國意涵的不同認知,並不影響兩岸公權力部門的平等交往和政治對話的推進,包括未來兩岸和平協議的簽署。兩岸領導人在新加坡這一以華人為主體的國家,面對眾多國際媒體,以先生(而非彼此頭銜)互相稱呼,熱情握手長達一分鐘多,恰恰說明了兩岸不是國與國關係,中國人有智慧以其獨特方式,處理彼此的政治分歧,解決好自己的問題。
回頭看來,從江澤民1995年首次提議兩岸領導人進行高層互訪、共商國是,到“習馬會”的最終實現,經歷了整整二十年的時間。展望未來,兩岸領導人會面能否形成制度化的機制,關鍵取決於2016年台灣選舉所產生的新領導人是否接受“九二共識”,認同其核心意涵。但不管在未來幾年兩岸關係可能發生什麼曲折變化,若干年後我們再回首往事,還是都會記得兩岸領導人的會晤是從2015年開始的。正如1993年的“汪辜會談”開創了兩會領導人會面的先河,2015年的“習馬會晤”無疑具有歷史里程碑的意義,將永遠留在人們的記憶之中。
(作者為上海交通大學特聘教授、台灣研究中心主任,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協同創新中心專家委員會委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