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經濟五大外部變數
在樂觀看待今年台灣經濟發展之餘,仍然不可忽略下列五項外部變數:
第一,地緣政治影響全球經濟成長步伐
雖然2017年全球經濟成長可望優於今年,但是工業國家貨幣寬鬆政策的空間接近極限,政策邊際效用在減弱;歐洲經濟在英國脫歐、難民問題和地緣政治等因素影響下,不排除回升受阻的可能,都將影響全球經濟成長步伐。其中,英國正式提出退歐計畫,惟歐盟強硬表示英國必須先解決公民權益、分手費與邊境管制等問題,再討論自由貿易協定,缺乏過渡協議的“硬脫歐”將衝擊英國與歐洲經濟。同時北韓數度朝日本海發射多枚導彈,以及美國在南韓部署薩德導彈防禦系統,引發中國大陸與南韓之間經濟報復,恐衝擊東亞安全局勢,可能使全球金融市場陷入緊張。
第二,美國升息增添全球金融風險
美國Fed於今年3月宣佈升息1碼,受到美國聯準會加快升息,與川普未來將擴大基礎建設支出與減稅之影響,帶動美股大漲、美元升值與美國公債殖利率走揚。對此,OECD警告若各主要央行陸續提高利率,將增加匯率波動,使金融動盪加劇,衝擊外債及體質脆弱的新興市場,增添全球金融風險。同時,美國升息使得新興市場和開發中國家資本外流風險升高。
在這樣的外部環境下,今年來新台幣升值加速,首季升幅高達6.4%,為9年來單季最大,幾乎是去年全年升幅2.4%的3倍之多。根據台北外匯市場發展基金會公佈最新統計,4月新台幣名目有效匯率指數(NEER,為新台幣所能換取各國貨幣數量指數的加權平均,較能反映新台幣對外價值)也連續14個月上揚至114.35,波段升幅超過11%,創下2005年4月統計以來的新高,尤其顯示新台幣過去一段期間呈現上升趨勢,導致出口廠商蒙受鉅額匯兌損失,民眾與金融業者之國外金融資產的匯損,也相當嚴重。
展望未來,台灣除了要面對10月份美國財政部發佈《國際貨幣和匯率政策報告》的壓力之外,由於台灣2016年對美貿易順差為147億美元,在16國中排名第14,未來仍將面對美方貿易濫用行為與“匯率偏差”(currency misalignment)的調查壓力,另外中國大陸,日韓和其他亞洲國家貨幣亦將同時面對升值壓力,可以預期的是,熱錢流竄則使台幣處於更不穩定的情勢,對於多數以外銷導向為主的中小企業而言,因為欠缺避險能力,其所受之考驗將更為嚴峻,值得密切注意。
第三,中國大陸市場機會與風險並存
2017年以來,大陸積極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全面推進“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杆、降成本、補短板”的結構調整,一方面使高耗能和污染型的採礦業投資增速下降,二方面電子設備、運輸設備、專用設備等製造業投資增長均有所加快。特別是2017年以來中國大陸出台一系列區域經濟協調發展規劃,雄安新區、粵港灣區、各類自貿區等政策出台,刺激了全國範圍的固定資產投資需求。預期隨著各類新區及自貿區規劃的落地,將帶動後續固定資產投資成長。
此外,今年一季度大陸市場的資訊消費快速增長,全國網上商品和服務零售額同比增長32.1%,比上年全年加快5.9個百分點。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佔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達到12.4%,比上年同期提高1.8個百分點,顯示大陸居民消費結構、消費業態和消費模式仍在不斷升級,將提供台灣產品出口機會。
但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大陸為了防止美國加息造成嚴重的人民幣貶值和資金外流,從2016年中期開始加強資本管制,500萬美元以上規模的海外併購等事實上被暫時叫停。中國以前就限制跨境資金交易,被堵住出口的資金正在國內氾濫,大量資金集中流向房地産市場和互聯網金融等,出現泡沫化的隱憂。
對此,自4月起中國人民銀行、銀監會、保監會及證監會再強化金融監管與去槓桿措施,三會更著眼於傾向高度運用槓桿、容易造成資產負債錯配、缺乏透明度的地方影子銀行體系。中國政府措施雖有利於抑制28兆美元債務對長期經濟穩定的危害,但嚴重打擊投資人士氣,造成中國股市下挫、企業借款成本飆升以及金屬與大宗商品遭拋售等負面衝擊,未來可能帶來投資增速走弱和進口增速下降的影響。
第四,川普貿易政策的衝擊
美國總統川普上任以來,除了宣佈退出TPP,並將檢討NAFTA等14項貿易協定、研議實施邊境稅之外,更於3月31日簽署兩項行政命令,下令對造成美國巨額貿易逆差的原因進行調查:第一項行政命令將要求行政當局,查明造成美國貿易赤字的“所有形式的貿易違規行為和所有非互惠的做法”。美國商務部和貿易代表處將在90天內向總統提交一份關於美國不正常貿易赤字的全面的報告。第二項行政命令將加大美國徵收反傾銷稅和反補貼稅徵稅的執行力度。
事實上,美國原本就是全球最積極透過貿易救濟手段,打擊傾銷、補貼等行為,保護本國產業的國家,自2008年以來對其他國家採取了600多項貿易保護措施,僅2016年就採取了90項,名列全球之首,而中國大陸和台灣則是遭受反傾銷調查的重災區。
特別是中國大陸加入WTO入會議定書第15條規定,其他國家在對中國產品進行反傾銷或平衡稅調查時,得選擇替代國(surrogate market)作為國內價格的判斷標準,使得大陸企業出口面對低於成本的價格向外傾銷的指控與被課徵反傾銷的懲罰,也連帶影響台灣出口。該規定原本將於2016年12月11日後失效,但由於歐美、日本已宣佈將不給予“市場經濟地位”(Market Economy Status, MES),加上川普政府強調“公平貿易”的保護主義傾向,將使大陸和台灣出口的產品面對極大的反傾銷控訴風險,兩岸業者都必須審慎因應。
第五,“美國製造”政策影響兩岸產業供應鏈關係
美國川普總統為落實“美國製造”,除簽署“買美國貨、僱用美國人”的行政命令外,更於4月27日公佈“稅制改革計劃”大綱,將個人所得稅率從現行的10%-39.6%的7個課稅級距,簡化並調降為10%、25%、35%3個級距,至於個人標準扣除額也提高為現行的雙倍。同時,企業所得稅由35%降至15%,企業海外利潤匯回一次性徵收10%(原為35%)利得稅;(3)取消替代性最低限額稅、遺產稅、淨投資所得稅,放棄邊境調節稅。雖然這項稅改方案能不能真正實施,必須看眾議院、參議院的臉色,但是該計畫,凸顯美國政府將對製造業回流提供更大租稅獎勵,甚至於加強追查美國企業的海外避稅活動,將對美國企業的全球供應鏈佈局帶來影響,不論是將供應全球商品組裝全部回流美國本土,或是只有在美國銷售的商品回流美國本土組裝,都將影響兩岸產業與美國的供應鏈合作關係,其對台灣產業出口和海外佈局的影響,尤其需要及早籌謀規劃。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17年6月號,總第234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