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樑堅盤點兩岸交流十年來所面對的困境與因應之道。(中評社 高易伸攝) |
中評社高雄5月2日電(記者 高易伸)台灣義守大學財金系副教授李樑堅接受中評社訪問表示,台灣社會各個世代對中國大陸的印象、想法、思維與認同感都有所不同,大陸應該進行深入研究;對年輕世代、網路族群、公民團體等各世代提出因應作法,展現大陸誠意與善意,加大台灣社會對中國大陸的好感。
李樑堅日前隨國民黨智庫赴南京參加“兩岸關係和平回顧與展望、紀念兩岸和平發展共同願景十周年研討會”,在會中盤點兩岸交流10年來所面對的困境,並提出相對的因應之道,在閉門會議發表受到與會大陸智庫學者的重視。
李樑堅接受中評社訪問時分別提出兩岸交流10年困境,說明台灣人為何對大陸“恐中、反中”,以及具體推動兩岸關係深化,調整台灣人對中國大陸印象的具體建言與作法。
首先,李樑堅觀察台胞證目前不超過750萬本,台灣還是有很多人沒去過大陸,對大陸印象仍舊模糊;台商在大陸經營不如早期順遂,他們在大陸融資難、融資貴,面臨大陸中小企業崛起與仿冒盛行,面臨缺工與成本上揚等問題,特別是中小企業與製造業在大陸面臨了困難;大陸有很多惠台政策包含農漁產品採購卻飽受中間商剝削,無真正嘉惠至農漁基層,卻帶來反效果,間接造成台灣農漁產品價格上揚,沒有得到掌聲反而換來罵聲。
李樑堅說,兩岸中小企業的合作度困難度變高,肇因大陸中小企業競爭力上揚,台灣現階段用技術與管理經驗去融合或競爭已面臨困難。兩岸產業在過去可稱為“合作互補”,但現在已成“競爭替代”現況。
李樑堅指出,陸客來台去年統計380萬人次,可是大陸資金來台也開始透過許多不同管道購買台灣的飯店餐廳旅行社遊覽車等,原來欲嘉惠台灣的美意卻變成破壞台灣市場秩序。此外,大陸高層來台只見高層不見基層,容易形成兩岸互動上的斷層。台灣年輕人不願赴中國大陸工作意願正在升高,他們反中、恐中的態度也是。目前廈門小三通推動綠色通關卡關嚴重不少抱怨。之前江陳會談簽了十八項協議,可是大部分都偏向經濟性事務,大陸希望先易後難、以經到政,可現在政治對話啟動面臨瓶頸。亞投行部分台灣無法成為創始會員,對於台灣能否參與“一帶一路”的商機雜音也出現不少。上述這些是兩岸交流十年來所碰到的困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