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2月7日電(評論員 喬新生)美國退出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之後,美國民主黨政府組建了一個所謂“印度洋—太平洋經濟框架(IPEF)”(簡稱框架),糾集了14個國家試圖在四個領域形成自由貿易協定。在減少二氧化碳氣體排放的綠色經濟和打擊逃稅漏稅的公平經濟以及加強供應鏈體系建設方面,成員國已經達成協議。但是,唯獨在自由貿易領域,遲遲無法達成協議。究其原因就在於,美國建立了經濟框架,可是,美國自己卻無法在自由貿易問題上作出讓步,談判陷入僵局。
或許印度早已意識到,在自由貿易問題上,美國不可能作出實質性承諾,印度無法從中獲得利益,因此早早宣布,退出有關自由貿易協定談判。可是現在,美國自己也面臨問題。美國民主黨參議員布朗等國會議員明確表示,堅決反對貿易協議中關於“可執行的勞工標準”內容,因為這項內容有可能會導致美國俄亥俄州工人失去工作崗位。
當年美國前總統特朗普退出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就是因為該協定中存在所謂勞工條款。按照美國民主黨國會議員的說法,如果批准框架協議,那麼,美國民主黨將會失去工人的支持。現在美國民主黨總統一方面吸取教訓,提出“以工人為中心”的競選口號,可是另一方面卻在框架協議中增加有關“勞工條款”。一旦貿易條款生效,美國民主黨將會失去大量工人選票。這對於美國民主黨而言,是不可接受的嚴重後果。
退出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之後,美國、印度、日本、韓國、澳大利亞、新西蘭、文萊、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泰國、越南、斐濟簽署框架協議,試圖在供應鏈、打擊腐敗、綠色經濟和自由貿易方面有所作為。不過從目前的情況來看,一旦涉及美國自身的利益,談判很難持續下去。究其原因就在於,美國早已不是一個開放的市場。貿易保護主義成為美國朝野共同的價值取向。2024年美國總統選舉日趨激烈。為了爭奪選票,美國共和黨總統候選人一定會在框架協議條款上面大做文章。當初美國退出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特朗普入主白宮。如果美國民主黨總統不顧黨內國會議員的反對,簽署有關協議,那麼,美國民主黨總統競選連任的美夢可能會徹底破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