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首爾10月29日電(作者 黃載皓)小學三年級時,出於好奇,我從外祖父的書房裡取出的第一本書就是《三國演義》。那是一本小學兒童讀物,書中的人物插圖吸引了我的眼球:大耳長臂的劉備,紅臉威風的關羽,勇敢而不失人情味的張飛,溫文爾雅又充滿智慧的諸葛亮。當趙雲騎著馬,懷抱阿鬥在戰場上馳騁時,我的內心很激動,這就是我與《三國演義》情緣的開始。漸漸地,我的興趣從個人興衰轉向了國家興亡,後來,我讀了很多遍,甚至隨著年齡的增長還在繼續讀,它把我引向了國家外交和國際關係。
《三國志》全書共65卷, 魏朝是30卷,蜀朝是15卷,吳朝是20卷。但在《三國演義》中,魏吳還是30卷和20卷,而蜀朝分量感覺是150卷。我想,這不僅反映了作者的個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民情。
我今年8月訪問武侯祠時的感受頗多,我感受到了一種歷史的評價。在劉備雕像旁邊有孫子的雕像,卻沒有兒子的雕像,而武侯祠所在的地名叫武侯祠而不是昭烈皇帝陵墓。劉備雕像左右兩邊站立的文臣和武將的順序,與我在韓國所知道的有很大不同,這還反映了現代人的評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