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留滬台青苓夢:就地“團聚”,安心過年
http://www.CRNTT.com   2022-02-08 10:37:02


  中評社北京2月8日電/據澎湃新聞報道,去年剛從福州大學畢業的台籍學生苓夢(原名鄧卉喬),目前在上海從事電子競技職業聯賽的工作。受疫情影響,她成為了台青中留滬過年的一員。

  “目前兩岸對入境人員均有一定時間的防疫隔離期,返台過年時間和經濟成本都很高,我和許多台灣朋友一樣,選擇就地過年。”苓夢說。

  2017年,苓夢從台灣來到大陸求學,畢業時適逢大陸電競賽事蓬勃發展,酷愛“打遊戲”的她逐漸打響名氣,並加入職業選手行列,目前事業蒸蒸日上。

  今年是苓夢第二次在大陸過年。她說,春節是兩岸人心中的團聚之夜,過年習俗沒有太大區別,大家都是圍在一起吃年夜飯、守歲、看花燈。她計劃春節時在上海和朋友找個餐館小聚,然後開攝像頭給家人拜年。

  【對話台灣青年苓夢】
  澎湃新聞:為什麼會選擇來大陸學習?
  
  苓夢:高中的時候我就決定來大陸讀書了。高二那年,家裡人問我要不要來武漢念書,因為那邊有親戚,他們來這裡讀書可以拓展一下我的視野。我從小對大陸有一定憧憬,所以後面我就決定,考一下大陸的院校,結果很意外,我考到了福州大學。在上大學之前,我從沒有住校過,來大陸讀書是我第一次跟同學們住在一個宿舍。大陸的老師看似很嚴厲,其實私底下跟他們交流,他們都會很熱心地幫助你。
 
  澎湃新聞:在福州大學讀書時有什麼令你印象深刻的事麼?
  
  苓夢:大學期間我加入了學校的電競協會,這個協會不單純是一個玩家交流的協會,它還會邀請騰訊或者網易的電競嘉賓過來,一起策劃本地高校生的電競比賽。
當時我做的是王者榮耀省賽的裁判,後來我自己對解說有興趣,陸陸續續參與了一些高校賽解說,慢慢地在福州這邊做了兩三年。雖然我現在沒有繼續從事電競解說這個行業,但現在我更多的是從事選手的工作,或者說跟賽事訓練相關的內容。學習生活上,我的大學輔導員對我也特別熱心,我覺得他就像我的高中班主任,經常催促我好好學習,不要一直打遊戲什麼的。後來我跟他關係也很好,他告訴我,現在帶了別的學院的學生,也有好多是從台灣來的,他就憑著當時帶我的印象去跟他們交流。這讓我覺得,雖然我身處異地,但是他給了我很大的溫暖,有一種回到家的感覺。

  澎湃新聞:為什麼後面留在上海工作了?

  苓夢:我小學畢業的時候有來過上海,那時候是我們全家一起過來。當時我對上海印象特別深刻,特別是充滿了老上海人文氣息的武康路,讓我從小到大一直很憧憬。因此大學畢業後,我選擇了來上海工作,每當休息日的時候,我也會去武康路附近散步,懷念一下自己當時和外公相處的情景。大四實習的時候我就已經在打職業賽了,就是電子競技職業賽。當時我在北京的一個隊伍,後來大四要準備畢業答辯,我就轉到上海這邊的隊伍。之後因為我任務還沒有忙完,我就順勢留在上海工作了。

  澎湃新聞:家裡人對來大陸工作的看法?

  苓夢:我姥姥每天都在念叨“回家吧,我想你了”。當然這是老人家喜歡撒嬌的一種表現。但是我的爸媽都非常支持我留在這邊,他們跟我說,你現在工作也漸漸地穩定了,就不要回來了,回來了也麻煩,待在大陸挺好的。

  澎湃新聞:多久沒有回去過年了?

  苓夢:今年是我第二次沒有回台與家人團聚過年。去年我在廣州和親戚一起過年。今年我哪都沒去,就準備待在上海。去年我和親戚們一起圍爐,他們是山東人但是一家住在廣州。所以當時粵菜和山東舅媽包的餃子都有嘗到。我小時候和外公關係好,過年的時候外公都會包餃子,這讓我特別的懷念。

  澎湃新聞:今年準備如何在大陸過年呢?兩岸的過年習俗有什麼差異?

  苓夢:受疫情影響,今年我準備在上海和朋友找個餐館小聚,然後開攝像頭給家人拜年。我覺得兩岸的過年習俗沒有太大區別,大家都是圍在一起吃年夜飯、守歲、看花燈,春節在我們兩岸人心中都是團聚之夜。

  澎湃新聞:今年選擇留在大陸過年的台灣青年多嗎?

  苓夢:挺多的,因為我們剛好有個“上海台青交流群”,裡面有三四百個人,有不少人選擇留在上海過年。留在大陸的台灣青年有的會聚一聚,或是自己出去吃個飯過年。
 
  澎湃新聞:在大陸生活期間印象深刻的故事?

  苓夢:記得在重慶旅行的時候,我把我的台胞證弄丟了,這本證相當於我的身份證,當時恰逢國慶,我趕著從重慶離開去上海。後來我印象很深的是,不少人熱心地來幫我,特地開通了一個綠色通道,協助我重新辦理這本證。如果沒有這本證,我可能要在重慶被困一個禮拜,但是在他們的協助之下,只花了兩三天的時間就把這件事情處理完成。當時我就覺得,我一個人在外地,還能遇到這些熱心人,特別感謝他們。

  澎湃新聞:如何看待兩岸青年日益密切的交流?

  苓夢:現在的話,我們兩岸青年交流的渠道變多了。不管是以一個學校對學校的形式,還是通過一些社交軟件去交流,又或者是參與定期舉辦的兩岸青年論壇,這些平台為兩岸青年提供了更多彼此認識的機會。大家一起很認真地去探討一些關於兩邊發展的議題,相互了解彼此的生活情況,給予更多的理解和包容。我們這一代是鄉愁的見證者,也是情懷的傳承者,更是兩岸未來的“追夢人”。因此,兩岸青年在思想上的碰撞,還有在學術、文化上的交流是很有必要的,同時也希望能夠透過這些渠道和平台去加深我們兩岸之間的情誼。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