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0月4日電/據人民日報報道,城鎮新增就業每年保持在一千三百萬人以上。
早晨,小巷清冷。抹把臉、披上工服,章冬冬坐上地鐵趕往10公里外的網點。章冬冬,24歲,4年前成為一名快遞員,如今是出了名的“單王”,一天能派200件包裹。
中午,烈日當頭。北京某醫院產房前,楊素楠在靜靜等待。楊素楠,39歲,3年前從保姆培訓機構畢業,成為一名專職月嫂,這是她迎接的第二十二個寶寶。
夜晚,華燈璀璨。瓜皮帽、灰長袍、黑布鞋、白襪子,杜若聲立於飯店牌匾下,時不時來聲“客官,里邊兒請!”杜若聲,43歲,是南京一家傳統美食飯店的服務員。
有人休息,有人堅守,有人迎來新工作,有人實現再就業……就業的故事每天都在上演。一頭連著家庭生計,一頭連著經濟大勢,就業是社會穩定的“壓艙石”,也是經濟發展的“晴雨表”。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就業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根基工程,是社會穩定的重要保障,必須抓緊抓實抓好。“十三五”期間,我國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保持了就業形勢的持續穩定,2016年至2019年,城鎮新增就業每年保持在1300萬人以上。
——這是就業規模持續擴大的五年,更多勞動者找到工作、穩定就業,開啓幸福生活的大門。
在滬昆鐵路湖沿站至新塘邊站的鐵路綫上,38歲的雲南漢子黃小會正用鐵鍬清理著軌枕下的石砟,妻子在一旁揮著耙子快速地配合著。
幾年前,為增加家庭收入,黃小會帶著妻子離開家鄉,跟著鐵路的勞務施工隊伍走南闖北。“靠著一身力氣,兩人加起來每月能掙1萬多元呢。”
今年受疫情影響,黃小會在家多待了一些日子。“坐不住,還是想出來做事。”得知鐵路單位有用工需求,黃小會立馬喊上鄉親們一塊兒報名,“有活兒幹,心里就踏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