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波心向现代的“现代水墨”风潮,随著时间的推移递嬗,似乎已逐渐清晰厘定其脉络意义。初时,主要系出台湾师大的“五月画会”成员刘国松等,其实本来是较热衷于西方美术新潮的青年艺术工作者,原先以迎向西方艺术新思潮,从事油画创作为主。卻在一边痛批僵化的“传统国画”后,也警觉到除了东方绘画精神有不同于西方之外,其笔墨媒材等亦有其不可替代的材质特性,以及由此创作工具衍生的意蕴亦别具意味。当年,这批青年艺术工作者,援引在西方现代绘画潮流风行过头的抽象绘画,尝试创作抽象的“现代水墨画”,在更多样化现代技法与媒材的尝试实验的同时,既要“革传统的命”,卻又从道家的哲学思想中,找到可以用来诠释他们创作內蕴的理论依据,並从中国画史著录里,找著如王洽等人的类“抽象”水墨之泼墨画法,来印证“超乎象外”的抽象水墨在中国古已有之。
大多为非具象再现创作的“现代水墨画”,发动于台湾,衍伸至香港,扩及到大陆,在中国大陆另称“实验水墨”的反思创新作风,透过试探、实验、开拓,在这半世纪以来,虽非华人水墨发展的主轴线,卻是一如唐朝韩愈〈流水〉诗所言:“汩汩几时休,从春复到秋。”持续活跃于这段时期,非常有别于既有传统文人画脉络的绘画体系。
千禧年之后,迈入 21 世纪的当代水墨,显得更百花齐放多采多姿,水墨艺术的发展,呈现多元饶富趣味的样貌,鲜明且令人印象深刻。这些既是时代发展的积累,也纪录著创作者在传承与拓展时所留下的轨迹。个人独特性语符辨识度的強调,已非离经叛道违逆师承之恶愆,卻是可贵的风格识别之必须。其创作文本未必符合因果关系的逻辑,只要符合文本结构的需要,这些藉重意象组构式的创作,无论是视觉上的关连,或是作品背後意涵的连结,在在重新赋予阅读作品的新诠释观点与新的观照视角。
海峡两岸社会氛围的活络或低迷,其起落有如钟摆般,当大陆推动一带一路,积极发展轨道工程(实体海陆路以及网络建设)带动经济蓬勃世通发达之际,台湾卻陷入意识形态与族群对立的轮回,小确幸的偷安尚属难得,大开展的进击实属奢求。随著中国的大国崛起与台湾的困境失落,造成当下两岸的水墨发展,隐约浮现水墨风格走向之“強艺术”与“弱绘画”这样一种难以言喻的对照气象。 观察近年水墨发展的几个重要探讨活动:在两岸开放交流之初的 1994 年,有位於台中之台湾美术馆的“中国现代水墨画大展”,邀来华人世界重要水墨创作实践与论述工作者,进行为期数天的研讨与交流,藉此彼此了解互相的努力面向,活动结束后,复移至台北国立艺术教育馆中正艺廊展出,激荡出两岸探讨新水墨开展的趋势;2001 年广东美术馆主办的“中国‧水墨实验 20 年”,在世纪之交,把“实验”视为贯穿百年中国画史的一条线索,用来梳理 20 年来现代水墨画的历史,也印证“实验水墨”的成就与意义。
“汇墨高升:2012 国际水墨大展暨学术研讨会”由刘国松教授担任学术主持,本人策展办理,邀来了 10 个国家地区,以华人为主要近百位知名的国际水墨艺术创作参展者与学者,于台北国父纪念馆中山国家画廊、中山讲堂、台湾师大国际会议厅,利用展览与论文发表学术研讨的方式,期望耙梳整理现今水墨艺术的多元面向,一同对于水墨艺术迈向国际前趋的未来态势进行学术性的研究讨论。
2013年底位於纽约的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推出了一个以水墨(Ink Art)命名,关于中国当代艺术的展览—“当代中国水墨的过去与现在(Ink Art: Past as Present in Contemporary China)”,皮道坚认为这是一个标志性的事件,中国以其核心文化走向了国际,这个格局上的转变,代表了水墨艺术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