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柳金財 |
中評社香港7月13日(作者 柳金財)台北市長柯文哲不久前以台灣民眾黨主席身份視察金門黨務發展,拋出興建“金廈大橋”,引發台灣輿論熱議。讚成者認為在民進黨當局“抗中保台”路線下,提出前衛、前瞻、跨越式兩岸政策,俾利建立兩岸“緩衝地區”、“和平試驗區”,跳脫傳統“軍事安全”轉向“綜合性安全”,此助於兩岸和平穩定框架發展。反對者則質疑,此不啻於充當大陸的“在台協力者”,成為“台版現代吳三桂”,嚴重危及台灣安全與防衛,實利於大陸武統金門,迫使台灣必須面臨“兵臨城下”政治談判威脅。
柯文哲作為台北市長及台灣民眾黨主席雙重身份,在金門高調倡議興建“金廈大橋”,有多重政治涵義。
首先,台灣民眾黨試圖提出更為開放前瞻的兩岸論述,搶奪國民黨兩岸路線話語權。
其次,展現更具務實及可行性的兩岸路線。柯倡議興建“金廈大橋”,不僅符合金門在地社會需求及民意,同時也符合在地國民黨地方政治精英主張,具有高度民意支持。作為台北市長,兩岸事務並非地方政府所管轄,但作為第三大黨主席其所關注政策領域涉及多層次議題。柯文哲主張興建“金廈大橋”,不畏民進黨當局對其標籤化“抹紅”、“親共”,旗幟鮮明訴求兩岸通橋創造緩衝和平地帶,不僅代表對台灣金門堅固關係之信任,同時也展現民眾黨對自身政策的信心。
最後,興建“金廈大橋”成為柯參選“總統”的起手式。相對於民進黨當局否認“九二共識”,以“國家安全”為由無視金門地方民意需求,斷然否定興建金廈大橋之必要性。國民黨自揭櫫“親美反共”路線以來,提出“九二共識是沒有共識的共識”,黨中央對興建金廈大橋支持度似乎不若馬英九執政期間。檢視興建金廈大橋的相關民意調查結果,幾乎高達七成至九成以上民眾支持。換言之,民眾思考此問題傾向“去意識型態化”及視為民生需求。
就此而論,柯文哲運用金廈議題拋出“善意橄欖枝”,其兩岸政策訴求已超越國民黨及執政民進黨,頗有邊緣化兩大黨兩岸政策之態勢。這成為柯文哲問鼎“總統”大位的政治選舉起手式,拋出兩岸交流新議題,以作為觀察選民輿論風向球。興建金廈大橋對金門經濟、交通、民生等也有所助益,利於建構“金廈生活共同圈”。柯文哲以支持興建“金廈大橋”為媒介,闡述其兩岸路線,明顯與“反中”的民進黨及“反共”的國民黨加以區隔化。在兩岸政策領域競爭中,不僅取代民進黨當局、更超越國民黨,從而掌握兩岸政策議題設定之主動權。
(作者:柳金財,佛光大學公共事務學系副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