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李武忠:台灣農業的提前淨零排預言 誰信?
http://www.CRNTT.com   2022-03-22 00:18:36


李武忠(中評社資料圖)
  中評社台北3月22日電(作者 李武忠)氣候變遷給全人類帶來嚴重威脅與挑戰,沒有誰能夠獨善其身。為避免氣候災難加劇,“2050 淨零排放”已經成為全球共同目標,綠色低碳科技的創新和運用,正在改變世界發展格局。只是各國應對氣候問題的態度有所區別,有的國家不願做出減排承諾,有的即使做出了承諾,也不會兌現,何況世界經濟正在面臨兼顧脫炭化的實現和應對通膨的大難題。根據國際會計事務所畢馬威(KPMG)以“國家準備度”與“產業準備度”為指標,針對全球32個國家實現淨零能力進行排名結果,日本居第7、韓國第11、中國大陸排名第20,而台灣則未被列入。

  2020 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中國大陸居首位,台灣排名第23。根據統計2019年台灣溫室氣體排放量為2億8706公噸,排放量佔比最高者為製造部門51.37%;其次為住商部門19.38%;農業部門2.22%,僅高於環保部門。

  台灣“農委會”卻率先宣稱2040年農業部門將減少溫室氣體排放50%,並提前於2040年達到淨零排放,主力農產也要標碳足跡,甚至還誇口能達到負碳,洋洋灑灑列出19項策略與對應的59項措施,勢必又要大幅增列補貼經費(若干農漁業補貼並不恰當),卻未提出如何兼顧“3個E”能源安全保障(Energy security)、環境保護(Environmental protection)、經濟效益(Economical efficiency),遭外界強烈質疑,畢竟農業具有一些不可更改的天然屬性。

  例如,稻田的甲烷排放、反芻動物的腸道發酵(農業產生的溫室氣體45%來自畜牧業),這類排放可以降低,想實現淨零排放幾乎不可能;何況世界農糧組織特別指出,許多國家的食品供應鏈正在超越農業和土地使用,成為農業食品系統中溫室氣體 (GHG)的最大貢獻者,農業食品系統中每個環節產生的溫室氣體各不相同,農業想達到淨零排放,必須先搞清楚實際狀況,針對整個產業鏈提出具體精算,才能對症下藥,後續還需投入龐大的經費、科研、技術、人才並透過政策、法規、融資、專案管考機制等,來提高農民願意改變種植方式的意願和鼓勵民間企業的共同參與,就如同傳統能源逐步退出要建立在新能源安全可靠的替代基礎上,不能好高騖遠,更非作文比賽,應提出具體可行的路線圖(包括糧食自給率如何超過40%、農業用電100%由綠能發電提、導入智能讓漁船精確找到漁場、化學肥料50%改由有機肥料供應、建立碳定價及碳權交易制度等等)。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